【财商天下】大陆消费和信贷塌方 失业率创新高

人气 3221

【大纪元2022年05月20日讯】一天前,上海宣布,实现社会面清零了,但是,这一宣布很快受到了嘲讽,因为现实是,2,500万居民中的许多人,仍然在被封闭中。不过,真正“清零”的也确实有,就是上海4月份的汽车销售。另外,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继续下滑,多项指标都在4月份转为了负增长,失业率也创下历史新高。不仅消费越来越弱,房地产更是奄奄一息。中共央行,也在最近下调了房贷利率下限,那么,这能否提振房地产销售吗?而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中共又为何拿不出有效措施呢?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些内容。

什么是“社会面清零”上海到底何时解封?

5月17日,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赵丹丹宣布,上海全市的16个区,都已经实现了社会面清零。接下来,将分三个阶段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但是,宣布归宣布,实际上,上海在16日的时候,仍然新增了77例本土确诊病例,以及746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可能有人会奇怪,不是都清零了吗,怎么还有这么多的感染者呢?实际上,中共所说的这个“社会面清零”,就是说,不管还有多少新病例被确诊,只要这些新病例都已经在隔离中,而不是在社会普通人群中,这就叫“社会面清零”了。

大家应该早就知道了,Omicron是很难“清零”的,不要说医学专家们明白,就是上海的老百姓,现在也明白这个道理。比如,最近网上有段影片,一位上海的老阿姨,因为转发敏感信息,被警察上门警告。阿姨就气愤地质问警察:你相信“动态清零”吗?你有脑子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老鼠被灭掉了吗?也就是说,在普通民众来看,能相信“清零”的人,都是没脑子的。

而且,我们看到,最近,就连特别“亲共”的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谭书记”,都罕见公开表示,中国的“清零”防疫政策不可持续。当然,中共当局仍然在坚决表示,“清零”不可动摇,而且“要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中国抗疫政策的言行作斗争”。

其实,中共的“清零”政策不但没有科学依据,也绝不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那只是表面上的借口,而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要确保在秋季“二十大”之前,不出现疫情失控的局面,当然,更深层,还有确保中共政治稳定的用意。但是,现实问题是,如果一直不能“清零”,那上海就永远不能解封,到时候,病毒没有死,经济肯定是先死了,人民如何活下去呢?

不过,虽然病毒不能“清零”,但是数据“清零”是可以随时掌控的。所以早在5月13日,上海市就细化了“社会面清零”和“社会面基本清零”的评价标准。具体来说,就是:以行政区为单位,如果连续3天单日新增数,占到了区内总人口数的比例,小于十万分之一,那么,就可以认为实现了“社会面基本清零”;如果连续3天,单日新增数是零,就可以认为是实现了“社会面清零”。

也就是说,按照这个定义,即使社会面有感染者,只要比例足够小,也算是“清零”了。所以,中共早有自圆其说的办法,因为改个名词,就能“战无不胜”,甚至是“不战而胜”了。

不管怎么样,好消息就是,上海宣布清零了,解封看来是有盼头了。但是,一位网民说,上海发布复工了,和上海人民有啥关系呢?现实的情况是,不止他没有解封,他身边的人也没一个解封了的。也难怪有大量网民,要求把“上海发布”,也就是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官方微博归为诈骗账号了。

还有一位网民说得最明白,他说,关于上海解封,什么“上海发布”、“新闻报导”都不作数。中国人最懂什么叫解释权,这个权在哪里,哪里就是权威。经过这些天的“牢役”,上海人都懂的,解封的解释权在居委会、在物业。

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上海发布是给外界看的,居委会发布才是给上海人看的。

我们再仔细读一下新闻,可以注意到,上海市政府是这么说的:计划在6月1日到6月中下旬,在严格防范疫情反弹、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

这样看来,上海6月份也未必能解封得了,只是进入到所谓常态化管理,而且还必须是在“疫情不反弹”、“风险可控”的两个前提下。只能说,中共一直都很擅长玩文字游戏,因为要随时准备着推翻或是改变政策。

上海汽车销售“清零” 中国多项指标4月负增长

那么,深受“清零”之苦的上海,最近的经济如何呢?大家看到,虽然病毒并没有真正“清零”,但是,汽车销售倒是真“清零”了。根据上海汽车销售行业协会16日公布的数据,上海4月份的汽车销售是零,史上首见,原因就是,封城重创了上海车市,经销商们几乎全部歇业。然而在2021年以及今年的一季度,上海的新车销量,还都稳居全中国第一。

不过,上海只是全中国的一个缩影。中共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有多项经济数据,都在4月份转为了负增长。比如:4月份,中国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从3月的同比上升5.0%,转为下降2.9%;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也在4月份同比下降了6.1%。

消费就更不用提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3月份转为同比下降之后,4月份时,接着加速下滑,同比降幅从3.5%扩大到11.1%。其中,商品零售收入的同比降幅,从3月的2.1%,扩大到4月的9.7%;餐饮收入,更是从3月的同比下降16.4%,扩大到4月的同比下降22.7%。

与此同时,失业率也大幅上升。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4月份攀升到了6.1%,创下2020年3月份以来的新高,连续第二个月超过5.5%的官方目标。另外,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升到了18.2%,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升到6.7%,都创下了有历史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

另外,中共央行的数据显示,2022年4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9,10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大幅减少了9,468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减少2,170亿元,同比少增7,453亿元,显示居民部门的融资需求明显收缩。

“第一财经”报导,4月份的人民币新增贷款,创下2010年以来的历史新低。同时,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继2月之后再次出现了负增长,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也从同比多增转为少增。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可以看到,4月份的社融加速下滑,是在货币持续宽松的背景下出现的,也就是市场上并不缺钱,但是企业却不愿意借钱,这说明企业对未来缺乏信心。

另外,就是中共力推的大基建,虽然4月份的基建投资也出现了减速,但还算表现尚好。只是要拉动经济增长,单靠基建投资显然是不够的,也因此,近期有多位经济学家,都提到了拉动消费的重要性,并且建议用钱来补贴老百姓。不过,从中共高层的态度来看,想要中共给百姓发钱,是很难实现的。

比如,在4月25日的中共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不仅反对依靠大基建项目来拉动经济,而且,他也不赞成直接给居民发钱来拉动消费。他认为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做到,做了也不可持续。

另外,5月15日时,习近平也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高福利养了一批“懒人”,中国不搞这一套。

不过,大家也知道,中共只是不肯养中国人,在全球大撒币时,出手还是非常大方的,实际上,中共还是中国人在养着。

房地产奄奄一息 但中共不能“对症下药”

那么,除了基建和消费,中共还能依靠什么来刺激经济呢?也就剩下房地产了。

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实在是太重要了。刚才我们提到,4月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8,231亿元;其中,居民住房贷款一项,同比少增了4,022亿元,占比接近一半。

不过,中国目前的房地产业,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华尔街日报》根据中共统计数据计算得出,4月份,中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了44%,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了47%;此外,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均价,同比下降了0.11%,这也标志着该指标自2015年11月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

5月15日,中共央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将首套房的商贷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20个基点;二套房的商贷利率政策下限,按照现行规定执行。

什么意思呢?按照4月20日发布的,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4.6%来计算,首套房的贷款利率下限将下调到4.4%,二套房的贷款利率下限仍然是4.6%。

听上去很重磅,但是,首先这个新政策,只适用於潜在购房者,已经贷款的购房者不能享受。其次,这个通知,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房贷利率都会降到4.4%,因为具体怎么执行,还要各家银行自己决定,通常都是在LPR的基础上,加上几个基点。

据《证券时报》测算,按贷款金额50万元、期限30年、等额本息还款来估算,利率下调20个基点,未来30年内,一共可减少大约2万元的利息支出。也就是说,就算各家银行把房贷利率下调了20个基点,对首套房的购房者来说,能节省的房贷也是少得可怜,对住宅销售的刺激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在央行的举措之外,各地也早就接连出台了救市措施。据大陆媒体不完全统计,5月份以来,已经至少有40个城市,出台了稳楼市政策,包括降低首付、提升公积金贷款额度,以及给予购房补贴等等。另外,中原地产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已经有将近130个城市,发布了稳定楼市的新政策。

但是,可以看到,到目前为止,中国各地的房地产销售仍然持续低迷,什么原因呢,那就是,中共的这些救市措施不能“对症下药”。

目前,楼市成交冷淡的原因,首先是经济下滑、就业萎缩,导致人们收入减少,或者是担心未来的收入不稳定;其次,就是地产公司的持续爆雷,导致人们担心开发商的财务状况,担心买到烂尾楼;三是,房价下跌的本身,也加剧了购房者的观望情绪。

而且,中共的救市政策,都是针对潜在购房者的需求,但是,对已经陷入债务困境的购房者们,却没有提供任何帮扶措施。这种前车之鉴,显然也会打击到潜在购房者的信心。所以,中共目前的政策,没办法从根本上起到救房市的作用。

其实,中共一方面坚持“动态清零”,另一方面又要实现经济增长,本身就是在跟自己过不去。而且,不少经济学家,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建议中共,把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补贴低收入者家庭,或者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促进消费的增长,但是,都没有得到采纳。

关键是,中国经济当前的最大挑战,是市场信心不足,导致企业不想贷款,居民不想消费,需求端才是真正的薄弱环节,但中共的经济措施几乎都在供给侧,那么,不能对症下药,又怎么能起到任何效果呢?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李松筠
订阅财商天下:https://bit.ly/2XuEbjP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财商天下】美欧印太加速结盟 中共大势已去
【财商天下】美中争夺下 韩国选哪边?
【财商天下】高层权力结构有变 李克强收拾危局?
【财商天下】核检日赚一亿 钱进了谁的口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