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中国工业“由轻返重”是福是祸?

陈劲松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2月8日讯】2003年,中国重工业增长超过轻工业4个百分点,有人为中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而兴奋。一些专家却对中国工业“由轻返重”,感到忧心忡忡。

回顾文革结束时,中国“拨乱反正”,说到经济议题,少不了要提到“重工业比例过大”、“积累大于消费”等“老大难”问题,实际上,那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通病。这一通病,源于苏联。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忽视轻工业,偏重重工业;牺牲服务业,扶持重工业;轻消费,重积累;等等,都是史达林一手炮制的“国策”,毛泽东全盘照搬而已。“头重脚轻”,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经济模式。这一模式的企图在于:至少在工业化方面,尽快赶超英美;穷兵黩武,加速发展重武器。在一定程度上,这一企图得以实现,苏联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军事超级大国。中国也一步跨入拥有核武器的五大国家行列。

然而,苏联、中国的这一发展模式,以保持超低的人民生活水平为代价,在以军工为主的重工业发展的同时,人民陷入赤贫,乃至饥荒;英美的重工业中,许多都是民生产业,人民生活水平与工业水平相当,处于既发展、又享受的理想社会。

于是,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调整三大产业,就成为执政当局“重中之重”的目标。在1978至2000的二十余年间,中国轻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一直高于重工业的发展,三大产业的比例,逐渐趋于协调。许多军工企业,也开始“军转民”,转向民生产业和市场化经营。然而,自2000年开始,尤其2003年以来,重工业比重突然又重新加剧,目前,中国工业产值中,重工业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二,而且,这一比重,继续呈上升趋势。

工业化,城市化,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都只能算得上是中国重工业增加的局部因素。中国重工业急剧膨胀、整个工业“由轻返重”,真正的幕后推手,却是各级各地官员,他们为了树“政绩”,捞油水,一窝蜂地赶时髦、上专案,尤其上“大专案”、“超大专案”。比如,汽车专案。中国贫富严重分化,能买车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加之地少人多,车道和车位非常紧张,汽车、尤其私家车的销路,必然十分有限。然而,汽车工业,在各地达到泛滥的程度。经过几年“汽车热”,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正使中国汽车工业坠向低谷。今年以来,汽车销量、产量节节下滑,月平均下降10%;10月份,中国最大的汽车交易市场—-北京亚运村车市,销量比去年同期猛跌了50%。

汽车工业的沈浮,仅仅是冰山之一角。中国重工业比例攀高,无疑使中国经济又回复到二十多年前的畸形与病态。联系到中国能源资源的空前短缺,中国重工业,包括汽车、钢铁、机械、石化、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产业的爆炸式增长,对中国经济,构成扩张与短缺的恶性循环,必酿成灾难性的后果。这也正是一些专家的忧虑所在。

中国官员以“中国进入重化工业”而喜形于色,殊不知,日本早在1955年就进入重化工业的高度加工阶段,并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仅从工业结构看,中国仅相当于日本40年前的水平。以“世界工厂”自况的中国,目前,其制造业年产值为3825亿美元,日本制造业年产值却高达9111亿美元,是中国的2.4倍。

中日两国同属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但中国单位能源产值0.7美元,甚至低于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日本单位能源产值高达10.5美元,居世界之冠。同样的资源能源,日本人竟创造出比中国人高出15倍的产值!日本从战争废墟,走向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用了二十年时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二十五年,仍然徘徊在发展中国家行列。经济总量才仅占世界经济总量4%的中国,其石油消费量就已经达到世界第二。无怪乎,全世界都担心:中国的粗放式增长,会不会导致全球资源枯竭?

在全球500强企业中,连中国企业的影子都没有;日本与美国企业则在其中平分秋色,日本企业甚至包揽了世界500强中的前4名。如此盛景,对中国企业来说,将不知是哪年哪月的梦?

然而,日本的经济奇迹,以效率为核心;中国经济,则是“高投入,高消费,低产出,低效益”的浪费式增长之典型。如此情形下,中国盲目发展重工业,幻想建立日本式的大企业,实属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到头来,不仅比例失调,资源失控,恐怕连追赶的本钱,都要丧失殆尽。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陈劲松:中国经济——买办经济
陈劲松﹕中国能源危机深重 出路渺茫
陈劲松:法国总统的“中国情结”
陈劲松:中俄首脑会 中方吃大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