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珍惜台湾

伊川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3月31日讯】台湾大选引发的争议,至今尚未退烧。事情恐怕要到在蓝、绿双方认可下重点完选票以后,才可能大致尘埃落定。围绕此次台湾大选,海内外华人舆论沸腾,议论纷纷。台湾问题则以前所未有的热度成为整个世界舆论的一时焦点,美国各大媒体,从枪击案到选举结果与选举争议,都作了具体的报道。在我看来,台湾大选引发的正负面效应,都需要加以认真的分析和清理,不应该一窝蜂式地加以非黑即白的否定或肯定。

首先,我们不应该带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去看待所谓”民主的乱象”。其实,民主就意味着多言堂、多元化,意味着利益竞争与众声喧哗,它本身确是不可能像极权政治之下的”统一思想”与鸦雀无声的。后者的安静、平稳,则更多的是乱象的潜伏与动乱爆发的前兆。正如大家熟知的故事,即便在全世界民主政治历史最长的美国,在2000年总统大选中也发生了非常罕见的选票与选举合法性争议。民主选举中的争议,大多发生在双方选票非常接近的情况下。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争议,而在于争议发生以后,是否能通过和平的、理性的和程式性的方式去解决。美国最后是由重计争议还区选票和大法官裁决双管齐下的办法解决了争端,其间并没有引发任何暴力冲突与社会动乱。从台湾这次的选举争议来看,应该肯定说,意外枪击事件引发的变数、公投案因为不过半而落空、选票之差低于百分之一,等等这些牵动选民神经的话题,都是能够引爆非理性冲突的敏感因素,台北几十万民众坚持十多天的抗争,也确是同仇敌忾、激情澎湃的。但是,它并没有像1989年的天安门广场一样,引发暴力血案,即使总统府前的”强行驱散”,也是在和平状态下完成的。这就说明:台湾民主和台湾选民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包括蓝、绿双方的上层人物,在相互抗争的同时,也一直是对冲突和争议采取理性的态度的。

选举就是竞争,竞争就会发生冲突,冲突的发生是民主运作的常态。解决冲突的办法必须坚持尊重民意下的理性与程式,这是我们理解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如果说”乱象”的话,未来中国要顺应世界潮流迈向政治民主之路,也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乱象”。无论蓝、绿执掌政权,今天的台湾,不但开了几千年中国皇权政治、专制政治、威权政治的民主实践的先河,而且也给未来中国大陆的民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操作经验和案例鉴戒。就这一意义而言,应该对台湾的民主及其”政党轮替”给予最充分的肯定;可以说,痛惜台湾的民主,就是痛惜中国的未来和我们民族文化的新生机。

在我看来,这次台湾大选留下的最大的负面教训是:政治人物为了拉选票,远离国家管理、经济、民生的选举主轴,不惜以撕裂族群的手段达到政治目的,这不但是一种短视的政治自杀行为,而且更是一种祸国殃民的危险行为。民主政治里都有两党或多党政治。每一个政党都一定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和利益群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在美国,有共和党、民主党,也有各种黑白、种族、白领、蓝领、穷人、富人等等不同集团的利益纷争问题。但是,恰恰是在选举中,族裔问题是最不能轻易触碰的。美国日常生活里常常说到的”政治正确”,首先指涉的,就是族裔、种族、族群之间的平等、反歧视问题。所谓政治,用孙中山先生的定义,政治就是管理众人的事。这个”众人”是社会的公民大众,对于政治人物,只要是公民,就没有、也不应该有肤色、种族、语言和地域的分别。血缘、地域这些与生俱来的身份认定,有着它的天然的、诉诸情感的、同时也是狭隘、敏感的爆发力量。玩弄族裔情感,就是玩弄一个不定时爆炸的炸药,轻则撕裂社会本来联结的纽带和结构,重则招来毁灭经济、毁灭社会文明成果的灭顶之灾。今天中东的麻烦、恐怖主义在世界上泛滥,已经是”族群政治”的最现成、也最深刻惨烈的教训。这次台湾选举中,动辄以”本省人”、”外省人”、”爱台”、”卖台”划线,把”本土化”与所谓”去中国化”画等号,那颗”奇怪的子弹”无论是何人所为、出于什么目的,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以狭隘的血缘、地域政治去操纵民主政治,以非理性、反民主的方式去影响民主选举。这是台湾这次大选为世人敲响的警钟,为民主政治的前景留下的大问号和大教训,台湾蓝绿双方的领导人,必须对此有深刻的检讨和自省,才能担当得起台湾民主实际上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任,也才是真正的爱台湾和珍惜台湾。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刘伊川﹕人性化互动与商学院排行榜
伊川:“乱世”凭法典--从西班牙“311”事件说起
中国古都洛阳环境恶化  遭垃圾山毒废水包围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