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重看“文化洁癖”

伊川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4月21日讯】 我深知,对所谓“文化洁癖”要作多层面的分析观照。一方面,作为秉持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始终保有对市场主导的消费时代的拜金主义──物质至上、营利之上、消费至上等等时潮的清醒、警惕和批判,在这方面之“洁身自好”,毋宁说,正是知识分子之所以为“知识分子”而不是商人和既得利益者代言人的本义所在。另一方面,当今的知识分子同样是“市场”与“商业”时代的一员,“知识”无例外地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商品”否则,你的地位、待遇、薪酬从何而来?,无须摆出一副乌托邦式的置身事外、不吃人间烟火的高蹈姿态。

所谓“批判”思考,只有在具备以下这两方面的意义之时,才可能是有价值的─ 一是在对现存政商体制下的大众流行文化、商业消费文化的批判中,揭示批量化、工业化“生产”的“文化产业”对于普遍人性的扭曲,比如单一化和 狭窄化;二是,更重要的是,这种“批判”不是重在“摧毁”而是重在“建设” ──探寻在真实的时代环境和相应的政、商体制条件下,具体人群,比如当今中国人重建、重塑尽可能人性化、人道化的现实生活的可能性。离开了后一点而奢言“批判”,说“洁癖”只是客气──那营营种种的“批判”其实大家是熟口熟面的:那不过是借“批判”而争夺、霸取知识话语的垄断权利而已。

近二、三十年以来,西方知识界有一派强调批判后资本、后产业社会大众 文化的知识言说──比如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马尔库塞、本杰明关于“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以及“新马”倾向的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亨利.列菲伏尔 (H.Lefebver)及匈牙利哲学家赫勒(A.Heller)关于“日常生活”的批判理论,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这些理论之间各有其论点的差异,但大致是从西方社会业已发展成熟、成型的大众文化和日常世俗生活中生发出来的思考和批判,其中不少确有不少真知灼见。但是,一遍遍浏览、检读下来,我发现对于众多“著名”而“正确”的结论却是不能盲从的;或者其“描述”或许是准确的,其结论却是不敢苟同的。

比方,随着市场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大众文化”的出现对于人民大众是福是祸?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铁口直断:“现代大众文化”乃“文化工业”,乃“社会水泥”──乃“祸水”也。因为“商品化”、“技术化”和“产品标准化”的“现代大众文化”无非是“在对大众的追逐中需要通俗,在对通俗的追逐中有意的媚俗,骨子里则无非是瞄准了大众的钱袋”,所以,一无是处,以致十恶 不赦。那“现代大众文化”的出路何在呢?马尔库塞的结论之一,是要回到“高雅文化”,因为“高雅文化因具有美的形式而隐含解放的潜能”。──这样的“断章取义”当然无以一窥这些“批判理论”的全貌。但是,只要置放在当下真实的社会命题和生活感受中,对他们的“卓见”也就不敢冒然追随了。

按照今天那些最“正确”的“批判”者之言,“迪斯尼”这一“跨国文化产业”自然是最典型的“垄断资产阶级的文化毒药”。但是,可以毫不讳言,“迪斯尼”一百年,从米老鼠、白雪公主到分布全球的各个实体化的游乐园,已然成为人类在过去一百年中创造的最重要的文化、经济实绩之一。“迪斯尼”从影像符码到营运方式对人类文明的正面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实在说,对于今天这个世界──像我的女儿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儿童和他们的家长,可以想象没有“本杰明”、“马尔库塞”的世界,但很难想象,设若没有“迪斯尼”没有了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的世界,会是怎么灰暗无趣的一幅图景。那么,作为知识分子,在面对诸如“迪斯尼”一样的,即便是“商业化”、“人工化”、“产业标准化”,却在“后产业社会”依然具备人性魅力、人道光彩的正面事物,是先忙著作逻辑和结论都是现成的“批判”呢?还是放下身段来,先做观察研究,然后进而进行可能的学习、汲取、借鉴和再创造呢?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界在“批判”、“摧毁”方面的教训实在是够惨重的了,喊了多少年,如今真的“跨入二十一世纪”了,我们, 或许总应该有所长进吧?

(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刘伊川﹕人性化互动与商学院排行榜
伊川:“乱世”凭法典--从西班牙“311”事件说起
中国古都洛阳环境恶化  遭垃圾山毒废水包围
伊川:珍惜台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