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滔:曾荫权打了一场惨败的仗

--评“一二‧四”争取普选大游行

张滔

标签:

【大纪元12月16日讯】十二月四日的大游行,已举行了。参加的人数,各自表述,主办的民间人权阵线说是二十五万,警方说是六万三千,还有其他组织统计得的数字,差异都很大。不管是哪一个数字,都比各方面事前所估计的高。赌王何鸿燊开出的盘口是五万,输了。但最大的输家,应该是新特首曾荫权和为他推销“政制方案”的政务司许仕仁。

“一二‧四”大游行所起的作用
这次大游行,有下列几个重大作用:

一、向国际和北京,强烈宣示了港人对普选的诉求,连北京也不能不承认大多数港人要有一个普选时间表。

二、巩固了立法会民主派议员否决“政制方案”的票数,在强大的群众压力下,恐怕不会有人敢“转>恁v。有人透露,曾荫权或会撤销委任区议员,去给“转>恁v的人下台阶。但这次游行的最主要诉求是“普选时间表”,这是曾荫权无法让步的,原来想作为下台阶也不能成为下台阶了。

三、挫折了曾荫权和许仕仁的锐气。北京钦点了曾荫权,继而又钦点了许仕仁,两人挟高民望上台,意气风发,使人一改像对董建华的观感。大游行造成“政制方案”必被否决之势,“政制方案”被否决,是曾许打了一场惨败的仗,声望大受伤害。

四、重振香港民主运动的声势。○三年“七‧一”大游行,至今年的“七‧一”大游行,参加人数由五十万暴跌至二万,令民主运动的士气大受影响。这次大游行,又使人心振奋起来。

特区政府和北京未能降温

在“政制方案”最初提出来的时候,由于港人不大了解底蕴,在民意调查中是支持率甚高的。在决定了举行“一二‧四”大游行后,经各方面的努力和动员后,形势才慢慢好转。北京和特区政府也发觉这个趋势,采取了各种方法,企图阻止民意的转变,但都不得逞。

一、北京已训示左派,不得胡说八道,去刺激港人。一向被港人极为厌恶的曾宪梓、邬维庸等,都很少说话了。只有北京一时管不到的何鸿燊和胡应湘,才说了几句不合时宜的话。

二、委任黄仁龙为律政司,接替民望极低的梁爱诗;神州六号太空人于大游行前夕访港,制造欢乐气氛。这虽然与“政制方案”无直接关系,但也是侧面的措施。

三、在大游行三数天前,史无前例,曾荫权在电视上对全港发表讲话,态度强硬,且带有恐吓性和欺骗性,要为大游行降温。但结果适得其反,弄巧反拙。

四、在大游行的两天前,人大副委员长乔晓阳,到深圳召集一百港人开座谈会。他的说话算是温和的,甚至承认港人大多要求有普选时间表,但这与“政制方案”不能捆绑在一起,叫港人先通过“政制方案”,普选时间表慢慢再说。但他此行,也起不了对大游行降温的作用。

激励大游行的几件事

反观民主派这方面,有几件事虽然不是有计划的部署,但对港人参加大游行却起到了不小的激励作用。

一、七十八岁的匿名长者在报章上刊登广告,只说了一句简单的话:“请告诉我,我什么时候会看见普选的一天?”这句话引起许多人的极大共鸣。

二、黎智英和他的《苹果日报》响应这位长者,愿意赞助刊登支持普选广告的一半经费。《苹果日报》天天鼓吹大游行,成为了自律传媒中的最强音。

三、在大游行前的一天,八十六高龄的老左派翟暧晖透露将会参加大游行。这样身份的人的公开表态,实极具哄动效果。

四、在大游行当日的报章,透露曾提前辞职的前政务司陈方安生也来参加大游行。她是以前民望极高,甚至高于现在的曾荫权的高官。她在最后的一刻,又给大游行打了一枝强心针。

大游行的高潮,是在最后一个阶段才这样一步一步被推出来的。北京和曾荫权虽然掌握了统治的权力和机器,在双方一招一招地过招后,终于惨淡地落败了。

延后提交方案和修改的可能性

当然,争取普选的民主运动,完全不能就此慢步停步,必须继续努力。不过,当前的焦点,就是要把十二月廿一日提交立法会的“政制方案”否决掉。

特区政府面对这样的形势,会不会延后提交“政制方案”呢?

笔者认为可能性极小,因为延后提交和被否决,都同是受挫,而且又予港人寄望再提交时会有好的修改,是鼓励斗志的做法。

依时提交的“政制方案”,会不会有一些修订呢?修订的空间不多,一定不会提出普选时间表。现已获悉,只在○七年特首改选和区议会改选后,减少委任的名额,但仍保留委任议席。为什么呢?取消所有委任议席,把现任所有的委任区议员都得罪,减少而仍保留,则可缓和他们的情绪。即使全部取消,“政制方案”也不得通过,曾荫权不会愚笨得“枉作小人”。略作修改,只表示接纳了一点点民意,并非顽固得一成不变,去缓和一下港人情绪。

香港民主运动第三个里程碑

这次大游行,虽然在声势和人数上,仍然比不上○三年的“七‧一”大游行,但却有其特别的意义。 ○三年的“七‧一”大游行,当时在“非典”疫症之后,香港经济跌至谷底,失业率高,董建华的无能使人不堪,叶刘淑议的嚣张使人愤慨,《廿三条》立法剥夺人权的威胁迫在眉睫,香港民愤极大而诉求众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较易把群众发动起来。

这次游行的情况很不同。《廿三条》立法已被搁置,董建华和叶刘淑仪已经下台,经济不断复苏,失业率下降,再加上北京改变策略加强统战,曾荫权挟高民望上台,大游行只有单一的政治诉求——争取普选时间表。过去,单一的政治诉求,如果没有民怨民愤,任何组织都很难发动群众上街。但这一次却做到了,这并非有什么英明的领导者,而是港人的政治意识提高了。

支援八九民运,是港人民主运动的第一个里程碑;○三年“七‧一”大游行,反对《廿三条》立法,是第二个;今年的“十二‧四”大游行,是第三个。港人将会在民主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转自《动向》12月号(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张滔:评香港第三届立法会选举结果
张滔:中共在香港新统战攻势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