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舆论牌喊停医疗市场化:

吴仪跟利益集团大斗法

人气 3
标签:

【大纪元8月5日讯】(亚洲时报记者王楚8月4日撰文)近日一家中国中央政府的报告罕有地公开批评卫生部,指“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中央又曾于七月初选择卫生部作形势报告。分析指出,这一连串不寻常的大动作,反映中央要求推行医疗公益化,但有利益集团坚持医疗市场化,因此中央才被迫使出舆情攻势。这市场化方案的始作俑者,原来正是在非典一疫中遭撤的前卫生部长张文康。

7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公开表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由他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于近日发布,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反思,并提出了医疗改革的新框架。在中国官场,这种政府智库在公开报告中强力批评一个部委,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

葛延风明确指出:如果市场化倾向得不到有效遏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只要医疗服务机构走向全面市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及服务目标偏离问题就不可避免;竞争无法保证医疗服务价格降低,也早已被各国的实践所证明。在此前提下,政府补贴需方和购买服务不仅无法保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也减轻不了政府的财务负担。

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医疗公益化的路线跟前中国卫生部长张文康所提出的市场化改革方针,可谓是南辕北辙。在北京召开的200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当时仍是卫生部长的张文康曾强调:医疗服务领域要“鼓励、支援、和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卫生事业,使各种所有制形式医疗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以竞争促发展”。

张文康是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私人保健医生。他在2003年4月因为涉及隐瞒非典疫情而遭撤换。

《中国青年报》7月29日引述报告课题组参与者石光、贡森评价称,中国卫生系统染上了“美国病”。他们分析认为,“美国病”有两个特征:一是效率低;二是公平性差。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资源浪费,资源没有用于成本效益好的专案或干预措施上。公平性差主要因为资源再分配不到位。

报道引述石光和贡森说,近10多年来,中国的医疗体制已在较低水平患上了“美国病”,即卫生费用大幅攀升、医疗卫生服务非常不公平、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人们的健康指标停滞不前甚至恶化。

据《中国青年报》,他们在分析报告中指出,在中国,由医院供方诱导需求成为相当普遍和严重的问题,供方过度服务主要表现为:大处方、抗生素滥用、大检查和手术滥用。

2005年7月1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罕有地联合主办形势报告会。《中国青年报》8月3日引述卫生部一份内部报纸的常务副社长赵淳表示:“选择卫生部作形势报告,正是中央政府高度关注医改的一个信号。”

其实,主管卫生政策的中国副总理吴仪,去年已对中国卫生部门的现状提出了严厉批评。在去年12月4日至5日于湖北省宜昌市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上,吴仪曾批评中国医疗体系存在投入不足,服务网路不健全,技术人才匮乏,传染病和地方病威胁农民健康,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甚至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但是,卫生部中人(其中不少是张文康旧属)明显顶住了压力,该部在吴仪提出批评后仍坚持:“国资将逐步退出公立医院。在政府所属医疗机构中,国有资产的持股权应不低于51%,公立医院国资持股权应不低于51%”。虽然这好像是就市场化方面订下底线,但明显不少基层民众仍会大受影响。

据《中国青年报》,一个市场化的样本是江苏省宿迁市。从2000年开始,宿迁将医疗机构全部推向市场,实行私有化。据了解,这场效仿“美国模式”的改革,使政府的负担减轻了,医疗服务质量也得到改善,但医疗费用随之上涨。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此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早在6月,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的一次讲话,已提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然而,各地医疗机构“国退民进”的浪潮并没有随之减速。

刘新明司长在此前的讲话中承认,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他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刘新明说,以后,政府医院与社会非营利医院要成为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以此来体现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质。(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美中最高级别贸易会谈  前景不乐观
莱斯蝉连富比世全球最有权势的女性
赖斯当选全球最具权力女性
全球百位最有权力女性排行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