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危机十周年 两岸关系寻求动态平衡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3月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季宽台北特稿)今年三月,是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机爆发十周年,也是台湾直选总统十周年。回顾十年来的两岸关系,一言以蔽之,政治渐行渐远,经济日益密切。两岸关系在政治与经济的交错作用中,承受复杂的考验,寻求动态的平衡。

十年的光阴,使许多问题都已拨云见日;展望未来,还有更多问题需要解决。两岸关系能否平顺发展,还要看台湾两千三百万人民如何形塑自我,崛起的中国如何改变专制的属性,美、中、台如何处理三边的互动。

一九九六年,台湾首次总统直选,对两岸关系影响深长久远,它标志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政策,由那一个党、那一些人说了算的日子已经过去,两岸关系从此必须服从台湾民意。

民意可能如流水,也可能如磐石。在统一和独立两个极端对立的选项之间,台湾人民其实始终期望维持和平稳定繁荣的现状,同时掌握自主命运的尊严。

然则,北京当局无法脱离国共内战思维,十年来,不断操作一个中国原则“内外有别”的手法,在两岸间放大民族主义诉求,在国际间唯北京独尊,希冀借由以民逼官、以商促政、以武迫统,使两岸关系为中共永久执政、中国崛起而服务。

因此,北京当局先是在一九九五年推出“江八点”,以“一个中国原则”为两岸关系定调。

继而,在一九九五年六月李登辉总统赴美国康乃尔大学访问后,单方面中断两岸商谈,分别于当年七、八月和一九九六年三月,在东海与台海试射飞弹,挑起危机。

再于二零零五三月年制定“反分裂国家法”,赋予对台动武法源。

并由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四点意见” (胡四点),表明“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

其间,李登辉和陈水扁总统分别提出两岸是特殊国与国关系、建立和平稳定互动架构等,北京或恶言相向,或故意漠视,致使两岸政治气温直线下降,寒气逼人。

与政治冷感相对,两岸经贸关系十年来一路走扬,迭创高潮。

数字说明一切,综合经济部国贸局、投审会和陆委会经济处统计,一九九六年台湾对中国大陆出口一百九十一亿四千八百万美元,进口三十亿五千九百万美元,核准赴中国大陆投资十二亿两千九百万美元,民间小额汇款三亿七千八百万美元。进出口贸易,台湾顺差约一百六十亿八千九百万美元。

而到了二零零五年,仅一至十一月,台湾对中国大陆出口就达到四百二十二亿九千两百万美元,进口一百六十二亿四千八百万美元,核准赴中国大陆投资五十六亿两千四百万美元,民间小额汇款二十二亿五千一百万美元。进出口贸易,台湾顺差两百六十亿零八百万美元。

前后十年相比,二零零五年前十一个月,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比一九九六年增加了两百三十一亿五千万美元,进口增加了一百三十亿美元,顺差增加了近一百亿美元。

这十年,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只有二零零一年的成长为负百分之八,其他年份多为两位数增长,进口也只有一九九六年和二零零一年是负个位数,其他年份成长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五十二不等。

总计这十年来,台湾经核准赴中国大陆投资达四百二十七亿四千四百多万美元。

不仅于此,据行政院陆委会主委吴钊燮今年二月十一日指出,台湾资金流向中国大陆,官方掌握的数字是五百亿美元,海基会汇整的是一千五百亿美元,民间机构调查则高达两千八百亿美元,可见“钱进中国”近七成经非法管道。

庞大的资金流动,说明两岸经贸关系的热络。

对于风云变幻的台海关系,国际关切十年来迄未停止,且有日益重视的趋势。

美国是影响两岸关系的最重要国际力量。九五年、九六年台海危机,美国出动两个航空母舰战斗群,清楚画出了红线。

而后台湾总统直选、中国崛起等一连串主客观环境变化,美国的台海两岸政策日益浮现,其中包括: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平解决两岸分歧、信守台湾关系法、肯定台湾民主成就、不支持台湾独立、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现状、使中国成为负责任国际体系成员等。

简言之,美国的两岸政策,旨在维护亚太和平,确保美国在此一地区利益,“不统、不独、不武”。不可否认,这对稳定台海局势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此外,在中国制定“反分裂国家法”之后,包括俄罗斯、日本、欧盟,或者呼吁北京和平解决两岸争端,或者反对任何使用武力行为,显示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及台海和平的关注。

十年来,两岸关系在政治与经济、内部与外部的交织因素中裂解、重整,获得动态中的平衡。对于未来的两岸关系,既不必一味悲观,也无需盲目乐观。

因为,如果只看到两岸政治僵局就悲观的话,那么如何理解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两岸成功推动新年包机?如果只把玩两岸高涨的经贸数字的话,又如何看待中国在发展与东盟自贸区中边缘化台湾?

其实,太多确定以及不确定的意图,使未来的两岸关系,既现光亮又蒙着迷雾。

台湾确定不能接受被中国矮化,中国确定不能接受台湾独立,台湾及美国确定不能接受中国对台动武,美中台三方确定要从经贸往来中获利。这些,构成两岸关系的支架。

但是崛起的中国,在九六年掀起台海危机,并部署大量瞄准台湾的飞弹,使得“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成为摆在刀子前面的笑脸;北京致力拉拢台湾在野党,拒绝与执政党对话,使得“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好像只是支解台湾社会的宣言。

至于美中台三边关系,美国不确定中国崛起后是否会向外扩张,中国不确定台湾人民自决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台湾不确定与中国的交往会不会弱化自身的力量,在在都锈蚀着两岸关系。

面对这些确定与不确定因素,评估两岸关系何去何从,似乎只能回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古老命题:引领风骚的时代人物,需要具备洞察的能力,才能开出福国利民的道路。

不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也要把握自己的角色,两岸关系才能注入积极的、正常化的因子。

相关新闻
【说唱艺术 】 “快板”浅说三
李家同:两岸竞争,别输了国际观和创意
王金平:两岸互动维护主权  促签署和平协定
王金平:2008新宪 还没看到任何内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