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访中东、非洲是“石油战略”?

标签: ,

【大纪元4月25日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申华采访报道)中共领导人胡锦涛结束美国的访问后,接着去了沙乌地阿拉伯,现在正在非洲国家摩洛哥访问。在那之后他还将访问另外两个非洲国家:尼日利亚和肯雅。

众所周知,沙乌地阿拉伯和尼日利亚有丰富的石油蕴藏。胡锦涛到这些国家访问的目的是为了石油,还是另有打算?记者申华和两位独立时事分析人士北京的刘晓波和在德国的史明就此所作的分析。

记者:现在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胡锦涛这次的中东跟非洲之行,是冲着能源、石油资源去的,那么首先请教一下刘晓波先生,您也这么看吗?

刘晓波:我也是这么看,最近这段时间中国突然跟中东的各国,特别是产油国关系非常密切,显然是“石油战略”的这么一个考虑,但我觉得胡锦涛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沙特,他把他在国内讲的那个“和谐社会”应用到这整个国际关系中。

记者:对,他提到和谐世界、和谐中东。

刘晓波:对,这个东西叫我觉得是挺离谱的一件事,总不能说江泽民时代,江泽民出去访问时候,他要把“三个代表”用于国际关系,很可笑的,胡锦涛这次出去就把“以人为本”和“和谐世界”都用在国际关系上了,这个与毛泽东当年的那种外交非常相似。

记者:史明先生,您怎么看呢?您知道中东地区很不稳定,如果把这个“和谐”的概念扩散到中东,从表面上来看不也水道渠成吗?

史明:我觉得刘先生提的这个视角很有意思,和国内国外这个政策的调门保持一致,中共的外交,特别是所谓提到“和平崛起”之后,它就深怕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过早、过深地引起西方社会的警觉,中国的发展引起西方社会的警觉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石油和天然气,就是资源上的争夺。

由于这种担心,所以它虽然摆出一副积极抢油抢气的架式,但是一定要说我是抱着“和谐”的目的来的。另外一个和谐,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我不介入冲突,大家都知道中东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在所有这些问题上,中共的外交政策是既要资源,同时又不参与冲突。

记者:这从另外一个方面是否也反应出中共试图在中东以及非洲扩大它的影响力呢?

史明:一定是这样的。而且所谓说不介入冲突这个也是一厢情愿,你比如说在苏丹问题上,苏丹的人道主义灾难已经非常厉害了,但是不同意制裁苏丹的独裁政府,恰恰就有中国在内,欧洲现在已经把外交的重点转到非洲。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推动非洲各国的民主化进程,所以想要不介入,只要你想在本地区扩大你自己独立的影响,你就一定客观上这样或者那样的会介入一些冲突。

记者:刘晓波先生,中国在非洲或在中东做生意的这个模式,就说政治和经济分开,也就是刚才史明先生所提到的不介入当地的冲突,一些人权组织对中共的这种做法感到很不满,认为它姑息了当地政府的一些腐败行为,这个非民主化的做法,刘晓波先生您怎么看的?

刘晓波:事实上从胡温上台以后呢,中共的外交政策明显带有非常想当独裁社会老大的这个劲,它不可能对这些国家采取跟欧美一样,因为中共本身就是一个独裁政权,世界上仅有的这些独裁国家在中共看来,从政治利益上就变成了一个不管意识形态的。

但是把这个独裁权力握在手里,就变成了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味道,所以说你看胡锦涛上来这几年,他对世界上这个独裁国家的热呼劲要远远超过江泽民。

记者:中东地区和非洲是自然资源集中区,美国和欧洲也都对这两个地区非常的关注,那么现在中国也在这两个地区来扩大影响力,这会对今后中欧、中美关系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对世界的政治格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请教一下史明先生?

史明:我觉得国际格局可能会发生这样一种变化,就是西方投入自己作为西方政治整体的概念,比如像法国现在很重要的战略问题上,开始靠拢美国。

就说像加拿大,原来反战反的很厉害,现在反过来它是重视和美国的关系,跟中国产生了一些矛盾,这个是不是就意味着这种政治操作模式的变化,现在还不敢说。

但是起码可以意识到,就是这个在资源背景上,它开始形成新的政治操作的版块,也就是说你去找那些所谓专制国家,已形成你自己不愿意承认的那一种格局,那势必会在相对的情况下引起对方彼此不断地靠拢,及不断地协调政策。

在这个大的发展前提下,觉得中共外交政策,现在面临的全面挑调整的必要,是不是能够调整,要看中国国内政治变化的可能。

(据自由亚洲电台录音录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绿色能源之屋 上网供人观摩
全球股价涨势前50大 能源股占20家
日本盼今年内和六波斯湾国家谈自由贸易协定
适鸣:胡锦涛勤走美国是为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