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滔:曾荫权“亲疏有别”说解密

张滔

人气 132
标签:

【大纪元6月20日讯】曾荫权上任以来,所说过的两句话八个字,是最深入市民脑海和常被复述的:一是“强政励治”,一是“亲疏有别”。

“强政励治”,是较容易理解的。从字面上来说,就是要加强执政能力,励精图治。深一层的意思是,提高政府威信,发挥行政主导作用,改变董建华管治时期的弱势政府形象,成为一个强势政府。

至于“亲疏有别”,则不大好理解。“亲”谁?“疏”谁?曾荫权虽然不是普选产生的行政长官,但名义上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代表整个特别行政区,他应为全港市民服务,对全港市民一视同仁,不能有所“亲”,有所“疏”,带有歧视。所以,“亲疏有别”这四个字,是政治上不正确的,被认为有成见偏见。这种政治上的不正确,即使在字面上也很容易被感觉到,很招非议,但曾荫权为什么还是那么露骨直白地标榜出来呢?笔者试来探究其深层次含义。

为了要向北京表忠和“洗底”

首先,是为了要向北京表忠。在回归前,他是港英培养扶植起来的高级公务员,一向忠诚执行港英的政策意旨,被视为“港英余孽”。前政务司陈方安生提前辞职,由他走马接任;董建华任期未满而下台,他黄袍加身做了特首。他自知能坐上香港特区的第一把交椅,是一时的机遇而喜出望外。他当前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在○七年连任。要达到这个目的,最重要的关键,是北京的信任,得到钦点。他也自知过去北京对他的印象,为了“洗底”不能不格外表忠。不但暗地里表忠,还要公开地露骨直白地表忠,去确保北京对他的连任,不再有一些怀疑。

从这一点来看,他要“亲”的是什么,要“疏”的是什么,便会得到结论。“亲”的是北京,唯北京之命是从;“亲”的是香港的亲共派亲中派,北京所宠信的工商界。“疏”的是,与亲共派亲中派对立的泛民主派,北京所要打击的香港民主力量和民间团体。

为了要向亲共派亲中派示好

其次,是为了要向香港的亲共派亲中派示好。在他竞选接替董建华和上任初期,这些亲共派亲中派曾向他发动攻击,揭他“港英余孽”的老底。指他一向与他们疏离,甚至施以打压。这样的噪音曾喧闹一时。这固然一方面因为这些亲共派亲中派借机向他施以压力,以期他上任后能分一杯羹,给予好处;另一方面,也有北京暗示的因素,借此对曾荫权造成威胁,叫他知道倘不好好地做北京的傀儡,是可以随时策动亲共派亲中派造他的反的。

他高调地宣称“亲疏有别”,就是要与亲共派亲中派改善关系,叫他们放心,在将来利益分配上,一定会向他们倾斜。这样,同时希望他们能够投桃报李,支持他的管治,支持他在○七年连任。

推动工商界靠拢 孤立泛民主派

第三,是为了要向工商界显露他的政治倾向,他的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服从这个政治倾向。虽然当前香港的工商界与大陆有非常广泛密切的关系,为了生意上的利益,已经有很明显的亲共亲中色彩,但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大财团上,中小工商界和外资,还未至于如此。现在,曾荫权要向所有的工商界招降了,推动他们去靠拢。曾荫权正在大力推动香港与大陆更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如想在这发展中得到利益,自然会遵从曾荫权的“亲疏有别”,去“亲”他所“亲”,“疏”他所“疏”,政治态度有所改变。第四,为了要孤立泛民主派政党、民主力量和民间团体。他不但在政策、关系、人事等上去孤立他们,还在社会上孤立他们,要其他社会人士知道他是疏远他们的,你要是不想也被疏远,就不可与他们接近,不可支持他们。

在泛民主派之间进行分化

第五,要在泛民主派政党、民主力量、民间团体当中,也进行“亲疏有别”的政策,去进行分化。在其中,“亲”一些人,“疏”一些人,即使对同一个团体,对其内部不同的人,也采取“亲疏有别”的不同态度。

当然,首先针对不同的泛民主政党。公民党最近成立,民望较高,在一个时间之内,曾荫权是先会对其采取“疏”的态度,施以阻遏。但公民党到底还未很有组织力,而且成员的阶级性,不会成为心腹大患。所以,当其成立的气势稍弱,针对的主要对象必会再转移到民主党和“前线”。

在各泛民主派政党内部,又会针对不同的成员,特别是立法会议员,采取“亲疏有别”的政策和态度。“亲”个别立场不那么坚定的人,“疏”个别立场强硬的人,甚至进行挑拨离间,去破坏团结。

从各个政府咨询组织所被委任的成员,我们便可以发现“亲疏有别”的贯彻。

擢升聘用亲共亲中公务员

最后,这是局外人不容易发觉的,在公务员的擢升和聘用上,也“亲疏有别”。在一些旧有的高级公务员中,倘政治态度上转向亲共亲中的,或是家庭和历史有亲共亲中背景的,将较容易获得擢升,甚至擢升得很快。在聘用新公务员中,如得到中共推荐的,不但录用,而且一入聘便是较高的位置。这样,将会逐渐把港英遗留下来的公务员组织,变了颜色,成为北京的工具。这种“亲疏有别”政治文化,影响至深,对香港政治大陆化,最为有力。有一天,政府机构里,将有大量的中共地下党员,“支部建立在连队上”,每一个政府单位都有中共的地下党支部。

“有风驶尽S捸v将有负面后果

曾荫权的确比董建华能干,但能干的人做起坏事来,却会做出更坏的事。董建华就不会名正言顺似的大说“亲疏有别”,曾荫权不但说了,还大说,还将会大做。

香港不但已经济复苏,而且还有新的发展。曾荫权民望高企,很大的原因是借此良机。他的运气比董建华好,假如他“有风驶尽S捸v,尤其是在“亲疏有别”上,恐怕对他自己和香港都将会是负面的,而且是不小的负面。

转自《动向》2006年6月号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张滔:曾荫权打了一场惨败的仗
张滔:否决政改方案后的民主运动
张滔:中共在香港的渗透活动
张滔:中共在港使用“三大法宝”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