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姿态转趋强硬 卸任前伊拉克政策不妥协

标签:

【大纪元1月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芥佑华盛顿特稿)尽管跨党派伊拉克研究小组提出报告,具体提出美军撤离时程表,但布什政府在共和党与国内保守派护卫下,坚称“撤军绝非选项”,甚至反向研议加派军队赴伊。当前局面是,即使驻伊美军最高指挥阶层也质疑增兵效果,但基于颜面与利益,布什是铁了心,卸任前不会在伊拉克政策上妥协。

这份报告公布时间恰好与新任国防部长盖茨任命案在参议院通过的同一天。盖茨在参院外委会听证会上直率指出,美军在伊拉克没有赢,美国的伊拉克政策不进行调整,将会有大灾难。

白宫一开始对这份报告保持低调。布什说,“其中诸多建议令我们很感兴趣,我们会认真研究并立即行动”,后来甚至一度承认“美军还没在伊拉克获胜”。但随着美国保守派份子与共和党大老群起攻击这份报告是“投降”、“愚蠢”、“姑息主义”,布什的态度即转趋强硬,白宫开始说这份报告“不切实际”、“难以执行”。

十二月中旬起,布什也开始摆硬姿态,公开表示“胜利是可以达成的”、“撤军绝非选项之一”,即将卸任国防部长的伦斯斐还恐吓“提早撤军将是大灾难”。

布什政府由软转硬,后台就是全美各大保守派媒体与党籍大老的支持,共和党内问鼎下届总统最具声势的参议员马侃直接建议“短期大规模增兵巴格达”,“纽约邮报”、“华尔街日报”及保守派电视名嘴都狂批伊拉克研究小组的报告是“投降的猴子”、“懦夫报告”、“亲吻叙利亚与伊朗的屁股”。

白宫淡化这份报告的重要性,从布什多次公开回应都强调“听取各方意见”几可预见,这份由两党重量级菁英经历近一年观察访问与研究讨论出来的成果,最终仍将束之高阁。

许多民主党人士只是表面肯定这份报告,实际上也不看好其可行性。自由派民主党人士甚至直言,美国在伊拉克已经彻底失败,任何建议都是“白日梦”。

对于布什的固执领导风格,自由派的媒体则开始制作“布什是美国史上最糟糕总统”等专题,“华盛顿邮报”在周日版花了好几页分析布什失败之处。

前副总统高尔则说布什出兵伊拉克是“美国史上最糟糕的战略失误”,前总统卡特也在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批评这是“美国总统在历史上所做的最严重的错误”。

共和党籍的前国务卿鲍尔为了替大众舆论加温,出马接受电视专访,严肃批判布什政府伊拉克决策的一连串错误。他说,“伊拉克现况就是内战”,“美国即使增兵也无法扭转失败的命运,因此美国应将维安任务交回给巴格达政权,且愈快愈好”,并从二零零七年中开始撤军。

当初因为与布什政府主战派意见不合而被迫去职的鲍尔说,他完全同意跨党派小组报告的看法,“伊境状况严重恶化,美国也没有胜利,而是正在失败”。鲍尔也同意伊拉克研究小组报告的另一项建议——与叙利亚和伊朗对话。

国际媒体与美国舆论对这份报告影响力的看法,已经由积极转为消极。初期英美主流媒体与美国国会两党领袖都指称,报告内容对布什构成压力,更是改变政策的契机,但随着布什与鹰派的抵抗,原先一股逼迫布什在耶诞节前有所回应的气氛消失殆尽,十二月二十日的白宫年终记者会中,布什重回老调,称“决不撤军”、“美军最终将胜利”。

从伊战报告的“两年内分阶段撤军”,转变成军方的“调整美军任务方向,重点放在打击恐怖组织与协助训练伊拉克军警”,到现在演变成为“增派美军进驻巴格达”的议题,自由派媒体气得以专文指称,马侃只是布什的代理人,并鼓励民主党角逐大位者把马侃当做练拳沙包。

军方的看法则纯从务实面着手,参谋首长联席会以及美军驻伊指挥官都认为,立即撤军将导致中东更严重的乱局,美国最终仍将被迫重返,但他们也质疑增兵的效果,主张先厘清整体战略,否则目标不明、任务不清,派多派少都难以收拾伊境残局。

事实上鲍尔的看法可以代表军事实务,他指二零零五年夏天美国增兵巴格达以求稳定局势,如今已经失败,未来任何类似的行动也难以成功,“一旦有人继续主张增派部队,如果我现在还是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我会提出的问题是:这些军队的任务为何?这个任务可能完成吗?我们有足够军队完成任务吗?”

曾历经三十多年军旅生涯的鲍尔担心,美国没有足够增援部队、被迫派驻的部队轮调周期将越来越长,“美国将面对接踵而至的问题,“以我的军事判断,在伊服勤的美军面临崩盘、陆军与陆战队须不断增大规模、国会须拨出额外大量的经费以维持军力”。

这就是美国伊拉克政策的难解之结︰无法一走了之,却又怕战事变成无底洞,布什政府要顾颜面以及党内支持者的利益,反对人士以外交途径争取邻国支持的想法也过于乐观。美国自二零零三年三月派军进驻伊拉克以来已四十五个月,死亡人数已超过三千,美国媒体形容这场仗打得比二次大战期间美军实际作战时间还久,但还看不到终期;这不仅是布什的难题,恐怕也将是下届总统得接收的最大负债。

相关新闻
老布什右大腿髋关节手术愈后情况良好
布希答应梅克尔  不会再替她抓龙
宣布新伊拉克政策前 布什展开大幅人事洗牌
布什提名新任国家情报总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