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碳 单车风潮起

人气 334
标签:

【大纪元12月13日讯】近年来能源短缺,自行车得天独厚的以其便宜、轻巧、无污染和无噪音等优势,再度搏得人们青睐,加上其绿色环保和回归自然的概念,骑自行车成为一种风雅时尚的运动。

过去三十多年来,台湾一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自行车供应国,近年转型为全球高级自行车创新产品的供应中心;日本企业在员工间推行优惠方案奖励骑自行车上下班,但停车场不够的问题也浮上台面;韩国政府正引进规划完整的自行车城市,鼓励民众扩大自行车的使用量;在欧洲,骑自行车和开车享有同样的权利,为了省能与休闲,欧盟各国政府竞相推出完整的租车服务。

回复缓慢、环保、简单,单车风潮也许将带给世界一个清新面貌。

台湾》单车品牌的长青路
文 ◎ 郭微言


台湾单车工业独步全球,图为二零零七年三月台北世贸中心自行车展上参观人潮。(AFP)
凡是爱骑自行车的人,没有人不知道“Giant”这个牌子的。在能源短缺的时代一切都不景气,但是逆势而行的自行车却大卖,甚至成为一种时尚精品。

近几年来,由于能源短缺,油价飙升,自行车得天独厚的以其便宜、轻巧、无污染和无噪音等优势,再度搏得人们青睐,加上其绿色环保和回归自然的概念,骑自行车更成为一种风雅时尚的运动。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全球的自行车销售量在六年来一直维持成长的趋势,目前全球的年需求量约在一至一点二亿辆之间,主要消费市场以美加、日本、欧盟各国以及中国大陆为主,占全球市场的八成左右。

自行车与大众运输是目前公认最不造成环境负担的两大运输方式,也是各国政府致力推广的交通工具。目前,就使用自行车的分流量来说,在荷兰占整个交通输送量的42%;在日本约34%;在韩国只有3%。


执世界自行车工业牛耳的台湾,结合公车、捷运、自行车的绿色运输热正逐渐风行。图为台北一自行专用车道。(AFP)

台湾自行车产业全球发光

过去三十多年来,台湾一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自行车供应国,近年来更转型成为全球高级自行车创新产品的供应中心。全球最大的两个自行车工业捷安特和美利达都是台湾企业,两大业者对于倡导自行车活动都不遗余力。两者都不断研发新型自行车,目前高价位自行车已经发展到以“碳纤维”作为车架,轻量化到平均重量在十到十三公斤。

二零零三年A-Team(台湾自行车协进会)的成立,是台湾自行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是由巨大和美利达两大龙头共同领军号召上下游零组件业者所成立的,整合自行车业界资源,一起学习丰田(TOYOTA)式的生产管理模式,导入品质及生产管理,全面提升技术与管理,发展高附加价值产品和共同研发国际高级车种。

A-Team的运作开花结果了,不仅使成员的交货准时率提升,产品不良率降低,更使台湾自行车迈向高附加价值产品的道路,推出平均单价,从六年前的一百美元,倍增至两百多美元,出口平均单价更高达四百多美元,彻底摆脱了中国大陆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避免了台湾自行车产业走向空洞化的危机。

自行车的发展朝“轻量化”发展,车身结构由过去的钢铁材料进步到铝合金,现在更采用重量变得很轻的碳纤维。与此同时,也向轻、薄、短、小、美观、舒适、多功能和多种造型变化推展,例如避震及变速系统愈做愈精致;满足自行车头盔、手套、专用的功能性服装、携带式降温产品、安全器件等相关配套商品的需求。

欧洲是台湾最大的自行车市场,主要消费国是英国、德国、荷兰和瑞士。据统计,二零零七年台湾对欧洲的自行车出口呈两位数增长,收入增长高于22%。

在台湾,各县市都极尽巧思的在河滨、山区、风景区等地规划了自行车道,方便民众休闲运动,彰化县八卦山长青自行车道还成为台湾第一条自行车专用道。台北市,统计已经有3.2%的自行车通勤族外,今年编列六千万,预计今后三年内,将北市一百零七公里的河滨自行车道路面陆续拓宽为二点五公尺以上。


二零零八年十月七日台北一母亲载小孩在河滨自行车道悠闲骑乘。(AFP)

巨大之所以巨大的秘诀

台湾自行车制造厂的龙头巨大(Giant)公司,搭上这股节能减碳风潮,在这一波金融海啸所引发的不景气中一枝独秀,业绩大放异彩,公司乐得以大手笔发放年终奖金,最高可以领到二十三个月,羡煞了以往引领风骚的科技厂。

巨大公司在不景气中逆势成长,和去年相比,销售量从四百万部提升到五百万部;营业额从三百三十亿冲到四百一十亿,成长幅度超过三成,光是前三季营收就逼近去年全年水准。巨大的股票市价从二零零一年十月的二十六元、一路飇到今年七月底的一百元,目前即使大盘腰斩,它的价位还是挺在七十八元;而另一个大厂美利达的股价也从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底的五点八元,飚到今年七月底的七十八元!

三十八年来,历经产业的严峻汰换变迁、竞争与不景气的多次冲击,欧美大厂频频传出倒闭或发生财务危机,巨大集团却凭借全球产销布局、跨国经营的优势,展现相对较佳的营运成果。关键在于创办人刘金标把永续经营视为巨大最重要的课题,他认为,自行车是万年工业,有特色就不会被淘汰掉,因此,巨大的目标,不是追求第一(No. 1),而是希望成为唯一(only one)。

回溯巨大的发展过程,历经三个阶段:一九七零年代是草创期,一九七二年创办人刘金标和创业伙伴罗祥安把创业目标锁定为制造脚踏车,巨大以代工起家。一九八零年代是建立品牌,一九八一年则以100%股权创设了捷安特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在台湾推广自有品牌;一九八七年,巨大成立“捷安特美国公司”。一九九零年代,走出以制造为核心的迷思,采行两岸分工策略,把大陆纳进国际化的一环,强化台商的竞争力主要在于设计、国际化、行销等软体领域。

刘金标本人以身作则倡导自行车活动,去年,他以七十三岁的高龄,在十二天内完成九百六十八公里的环台路程,也算完成自己的环岛梦想。

=============================================================================

自行车五百年兴衰路
文 ◎ 蔡大雅


自行车的演进。(维基百科)


五百年前达芬奇画出了第一张自行车手稿,三百年前被康熙具体实现。时至今日,骑自行车已经从落后、贫穷、费劲等刻板印象大变身,成为“有钱人”的新玩意儿……

西元一四九零年,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手稿里,出现了一幅类似自行车的结构图,这可能是人类想出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的最早纪录。但由于历史还没发展到那里,所以自行车即使被想出来了,也创造不出来。

两百年后自行车的实现

这个超越时代的发明,曾在清康熙年间(西元一六六二至一七二二年)被具体实现,根据《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记载:“黄履庄所制双轮小车一辆,长三尺余,可坐一人,不须推挽,能自行。行时,以手挽轴旁曲拐,则复行如初,随住随挽日足行八十里。”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自行车,可惜原物似乎早已毁损,只留下只字片语的文字叙述,供后人想像而已。

具有现代单车形式的双轮脚踏车,一直要等到西元一八七四年,才在欧洲出现。自此以后,自行车逐渐取代牛马等传统使用兽力的运具,成为人类代步的交通工具。自行车迅速风靡全球,经常登上报章杂志的版面,是众人注目的焦点。

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在结婚时,就曾经获得一台自行车作为结婚礼物。据说溥仪对此爱不释手,几天就学会骑乘,为了要在紫禁城里骑单车,还下令拆除所有高起的门槛。

随着人类发展的加速,摩托车、汽车相继问世,以柴油、汽油为动力的机动车的发明和普及,宣告了自行车时代的结束。快速的机动车取代相对来说已显得迟缓的自行车,成为马路上的主角、时代的新宠,而自行车则或多或少的与贫困、落后的形象画上等号,在先进国家中渐渐失去踪影。


早期用脚“划”的自行车。(维基百科)

环境问题促使自行车再起

二十世纪可说是机动车的天下,它们占据大街小巷,动辄呼啸而过,留下废气和噪音,以及过度消耗能源的危机给当代和未来的人类。人类在使用机动车的百年后,环境污染与能源耗竭,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所必须面临的两大困境。

人们除了反思上个世纪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以外,也开始寻找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绿色环保、永续发展、节能减碳逐渐成为普世的共识,在这股浪潮下,自行车作为无污染、无耗能的交通工具,再度获得人类的重视与青睐,宛如浴火凤凰般的重获新生。

重新回到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自行车,不再只具有作为交通工具的传统作用而已,它更提供了多样化的功能,例如运动健身、休闲旅游、环保节能等。骑乘自行车的人口直线增加,其中使用单车作为健身与休闲的比例更是快速成长,反映在单车市场上,则是新车销售量的持续成长,以及高价位车种在市场占有率上的逐年提高。

在开发中国家,因自行车的价格相对低廉,一向就是多数人主要的交通工具,其中中国大陆的自行车产量、出口量以及消费量,更是稳居世界第一的宝座。

环保兼休闲 蔚为风尚

而已开发国家由于油价高涨、环保意识及休闲健身的观念普及,骑乘自行车的风气极为盛行,大约平均每一至三人便拥有一台单车。这些地区的人不分男女老幼,普遍以单车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代步工具;在荷兰,甚至从荷兰女王一直到平民百姓,单车成为全民最常使用的运具。

此外,以休闲健身为目的而选用的自行车,也逐渐倾向高价位、从数千到数万欧元不等,结合高科技和精密技术所制造的非量产车种。近年来除了自行车的种类为了因应不同的使用用途,而不断的专业化以外,更出现了携带方便的折叠车与轻便省力的电动车,都是促成单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

日本》企业也吹单车风
文、摄影 ◎ 浦慧恩


日本地下单车停车库的收费由电脑控制,持月票出入十分方便。


一向重视节能减碳的日本企业搭上自行车风潮,在员工间推出优惠措施鼓励骑自行车上下班。但在自行车风行之际,停车场不够的问题逐渐浮上台面。

人们多知道日本创出丰田、本田、日产等多种名车,但实际上日本自行车的拥有率也是不容忽视的。日本家庭几乎都拥有一部以上的自行车,还区分年龄阶段。随着近年油价的上涨,日本自行车的出售量也随之上升。

企业奖励员工骑乘自行车

近年日本企业还出现为奖励员工骑乘自行车上班而给予自行车补贴,迹象显示,越来越多企业推出类似的奖励,补贴金额也有增加的趋势。

名古屋一家给予员工补贴的公司规定,以自行车代替以往用私家车上班的员工,每一公里将给予十日元的“环保上班”补贴金额,此新项目已经执行三个多月,不但是一项有意义的环保活动,也间接对防止员工中年发胖起到一定的效果。其中舍弃汽车通勤改为以自行车代步的员工超过三成。该公司七十多名员工,公司与家的平均距离约五公里,骑自行车单程费时约二十分钟,每日来回十公里,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上,经常会看到年轻妈妈骑着自行车,前后各载一个孩子,三人一起穿梭在热闹的商店街、幼稚园。但近年发生多起母子三人同车的交通事故,引起社会关注,今年三月日本警方曾考量是否执行禁止一车三人的方案,结果立即遭致反对的声浪,多数的理由是将孩子放在家里更危险,所以只要外出,不论买菜、接送其中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也一定带上。最后方案不得不搁置。

自行车深入日常生活的程度,可见一斑。


东京日暮里站附近,一个可停放一千二百七十辆单车的单车停车场,一上班族下班后来取车。此停车库配合电车,营运时间为早上四点到凌晨一点钟。

自行车停车问题亟待解决

日本虽然有很多形形色色的自行车停车场,但始终追不上自行车族的数量,停车成为一大难题,车站附近的大街小巷随时可以看到停放着大量自行车的景象。虽然“禁止驻轮”的标志大大的字样明显告示着禁止停车,但通常不具效果。

除了标志警告之外,各区政府还针对自行车停放问题明定罚责,将摆放在非指定地区的自行车统统没收,张贴通告告知车主于限期内支付两千五百日元(约二十四美元)取车。

在一次前往领取被没收的自行车时,我从没收车处的负责人得知,每天大约可没收几千台自行车不等,车主若在限期内不取回自行车,该车将会作为捐赠品运往海外贫穷地区。

在东京葛西区有一个能容纳九千四百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库,其中有一个最新发明引人注意,车主最快可以在二十三秒钟利用电脑记忆取回自行车。这一新发明吸引了许多媒体争相报导,以致影响该车库的正常工作,目前该区政府人员已谢绝所有媒体采访报导了。◇

=============================================================================

欧洲》骑车是享受更是尊严
文 ◎ 文婧


二零零八年十月二十日一德国人在柏林公园骑乘单车。(Getty Images)


在欧洲,骑自行车和开车享有同样的权利,也因为骑车是“人包铁”,所以往往可以享有更多的优惠与礼遇。为了省能源与休闲的因素,欧盟各国政府贴心地提供完整的租车服务,让骑士更轻松自在的享受骑车乐趣。

有人说欧洲才是真正的自行车王国,当然这里指的不是数量,在年年为人口降低而绞尽脑汁的欧洲街头,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大陆街头成千上万的自行车像河水般流淌而过的景象,这里的“自行车王国”指的是自行车受到的待遇。

备受礼遇的自行车

如果骑自行车的人口十分众多,那么马路上有自行车专行道是十分自然的,但是在欧洲一些国家,街头很少看到自行车,但是人行道上却经常有用不同颜色、材料铺成的自行车道,或者在马路边上画出一条自行车道来,如在德国一般有两米多宽。虽然只是偶尔有自行车驶过,但是德国的行人们大多都遵守纪律,自觉地让出自行车道。

不止马路上有自行车道,而且火车上也有专门给自行车使用的车厢,还可以把车推到地铁上。当然要另外支付自行车的车票,因为它占的地方和人比起来实在不小。

交通规则中,自行车不但拥有和汽车一样的权利,更因为它比起汽车的铜身铁甲来说弱小得多,而且驾驶自行车的人最多只有一个头盔防护,所以汽车见了自行车都“气短”,从自行车旁驶过的时候,都得放慢速度,可能的话还要画个弧形,躲开自行车。

单车骑士欧中地位大不同

刚到德国的时候,我骑车时还带着在中国常年养成的对汽车的恐惧。中国的汽车倚仗自己块头大横冲直撞,自行车和行人都怕它。所以刚到德国,每次到十字路口时,我都早早地停下来,远远地等着汽车过去。不久我发现,有时候汽车毫不犹豫地过去了,但有时候它就停下来,挥手让我过去。

等到我自己学驾驶理论课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在欧洲,自行车的“地位”可挺高的,在交通规则中,居然和汽车享受一样的权利!比如在十字路口,德国交通规则规定,在十字路口处,右手边来的车有先行权,不管是汽车还是自行车。因为懂得交通规则,在十字路口时我也就理所当然地行使我的先行权,不管多大的车都得等着我这辆和它们比起来小巧玲珑的自行车先过去。当然如果我没有先行权,就得乖乖地等着它们先过。

虽然德国的自行车不多,但是很多小学在四年级时都设有自行车课。如果家长怕孩子上路不认识交通标志而出危险,比如什么时候要停下,什么时候自己有先行权等,那么家长还可以在周末带孩子去一个专门给孩子练习骑自行车的地方,那里是模拟街区,路边有各种各样的交通标志,如果孩子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站在旁边的指导老师就会指出来。

悠哉享受租车便利

德国人拥有的自行车并不多,上班族一般都是自己开车或者乘坐公车,但是德国的租车业务很方便,分私人车行和政府提供的租车服务两种。这两种方式都可以甲地取车,乙地还车。

私人车行提供的车型很多,几乎什么样的自行车都可以租到,普通自行车、山地车、赛车、两人自行车,甚至还有七人自行车,七个人向心围坐成一圈,方向盘在中间高高突起,由面朝向前方的人执掌,真是当之无愧的“一起骑车出去旅行”。这样的车子出现在大街上,本身也成了一景。

不只观光客要租自行车,当地人也有租车的需求。例如想替婚礼增添一些特殊的情趣,建议不如舍弃一般人常用的汽车,改租一辆后面带有两个座位的三轮自行车,座位上还有个顶篷,一方面可以遮风挡雨,一方面还可以增添一些情调。当然车行会事先把车装扮得喜气洋洋,车夫也穿着精致,与婚礼的气氛相配。

如果既想享受骑自行车观光的悠闲,又不想费力的观光客还可以租一辆座位在前面的三轮自行车,车夫在后面蹬车,坐在前面的观光客视野宽广,又不用自己出力流汗,可谓悠哉。

配套完整的租车服务

有些租车公司为租车人考虑得很周到,租了车不知道应该去哪里玩的人,还可以在他们那里得到完整的旅游路线。甚至还可以租一个导游,语言自己选择,有英语、德语、法语等大语种,也有西班牙语、荷兰语和瑞典语等小语种。说亚洲语言的导游还没有见过,但不一定没有,可能要看运气了。

租自行车比汽车便宜很多,最便宜的车型一天只要十五欧元,租车行另外提供出租孩子座位,头盔、车锁、放在自行车上的包等。此外,还可以网上租车、付款,提供10%的折扣。

为了保护环境并缓解交通拥堵,欧洲很多城市的政策鼓励市民骑自行车出行,最有效的就是广泛设置租车点,还不断改进技术,方便大众租车。


在经常罢工的巴黎,租用自行车是及时便利的交通工具。图为二零零七年七月十五日巴黎市政府发起自助自行车服务“单车自由骑”之后数日的租车队伍。(AFP)

轻松简单的租车方法

收费的方法已经从现金发展到了电子卡,在英国伦敦有一个租车的网络,如果想租车,只需给租车中心发一条短信,就会在手机上收到开锁密码。骑车到达目的地之后,只要在附近的租车处把车停放好,再发一个短信,就可以得到一个上锁密码。租车系统自动计时,从银行卡上划取费用。半小时内归还车辆免费。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些城市,租车者也是用发至手机上的密码为自行车解锁。在西班牙的巴赛隆纳也是在三十分钟内租自行车免费,租车者可以事先购买一张几十欧元的年卡,便可在任何一个租车点取车。

在伦敦租车实行投币制,只要向停车处的存车机器里投放一英镑的硬币,就可以租车了。如果在半个小时之内还车,一英镑将会退还。

巴黎自行车的租用方法对于旅游者来说比较复杂,无论租期长短,每个租车人都要填写申请表,并提供银行卡号以支付金额。对于居民来说,办理一年期的出租卡比较合算,因为一周的租金为五欧元,一天的租金只有不到一欧元。

欧洲人骑自行车的风气越浓,台湾自行车制造商们就越高兴。目前欧洲是台湾最大的自行车市场,主要消费国是英国、德国、荷兰和瑞士。据统计,二零零七年台湾对欧洲的自行车出口呈两位数增长,收入增长高于22%,收入总额则超过九十年代后期台湾经济繁荣时期。

因为油价上涨,欧洲人绿色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预计自行车在欧洲的市场将会越来越大,成为欧洲一道新的风景。◇

=============================================================================

韩国》政府吹起“两轮”风
文、摄影 ◎ 李美京


首尔一单车骑士在汉江河畔骑行。(Getty Images)


在韩国,自行车不仅成为民众对抗高油价的利器,韩国政府最近更是动作频频,除了引进规划完整的自行车城市之外,也正大力鼓励民众扩大自行车的使用量。韩国成为“两轮王国”的梦想,指日可待。

二零零四年在韩国风靡的电视剧《浪漫满屋》曾经创下很高的收视率,剧中男女主人公为著名国际影视双栖明星Rain和宋慧乔,在炎热的夏天骑着黄色自行车迎着袭袭凉风,尽情享受青春爱情自然的画面,在影迷的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四年之后很多年轻韩国人正亲身实践浪漫满屋式热恋,甚至有不少韩国普通百姓也正在试图改变他们的出行方式——以自行车代替小汽车。

大力倡导的时尚运动

目前,在世界经济下滑、大气污染严重、日常生活用品价格暴涨、能源价格不菲的情况之下,韩国自行车已成为了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韩国各级政府也顺势大力宣传鼓励骑自行车运动。不久前,现任韩国总统李明博和现任首尔市长吴世勋骑自行车上班的镜头在韩国主流媒体播出后,韩国各级地方政府大力开展市民骑自行车活动,鼓励扩大自行车使用率。近日,首尔市也宣布将设置自行车专用车道,提倡国民使用自行车。

对健康和环保重视的韩国人来说,骑自行车如今也成为一种时尚,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节约燃油费。各大网上购物商店和代销点的自行车销售量比去年同一时期增长 20%~50%。今年上半年各类购物广场推选的十大最畅销商品中自行车赫然榜上有名。业界人士透露目前如此高的自行车销售量实属罕见。

于此同时,自行车配套商品的需求也在剧增,一家大型网上购物商店的负责人介绍说:自行车头盔、手套、安全器件等自行车相关安全用品以及包括所谓自行车上班族专用的功能性服装,携带式降温等产品的销量比去年增加了90%以上。

自行车城市——昌源市

在韩国最初导入自行车城市概念的是位于韩国南部的昌源市。这是一座在韩国属于中等规模的城市,他们导入了一系列为市民提供自行车服务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人运作,所有该市市民只要通过会员认证程式,可随时随地得到该系统提供的免费自行车供给服务。该市政府已为自行车加入了自行车伤害保险,受用此项服务的市民无需另行参保,可自动享受该项保险的受益人资格。


昌源市自行车联合会主席尹东镇。

为了能使人们呼吸新鲜的空气、洁净生活环境,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九日,昌源市自行车联合会发起并组织市民们举行了一场骑自行车游览活动。活动主办单位自行车联合会尹会长在致辞中表示:“这次活动主要是以增加昌源市自行车的使用量,并以此来增进市民健康、洁净生活环境、节俭经济费为目的而进行的。”一位成员说:“骑自行车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多好处,它能让长期开车的人找回失去的健康。呼吸新鲜的空气对身体健康最有好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列。”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九日,昌源市民举行骑自行车游览活动。

为了提高自行车使用率,有效扩大自行车的有效使用区域,各级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开展诸多工作,打出“慢节拍城市”(Slow City)、“清洁城市”(Clean City)等绿色居住理念,把本地区打造成清洁干净,使骑自行车不仅可以有便利性,也可让生活环境变得舒适又环保的城市部落。

政府努力打造两轮环境

另外,位于韩国北部山区的江原道政府对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公务员,提供较多的政府机关和教育单位奖励,对每月超过十五日以上骑自行车出勤的工作人员颁发特别奖金。在韩国中部享有科技之都美誉的大田广域市,其市政府则和商家协商达成共识,导入针对骑自行车来消费的顾客给予商品价格优惠或减免服务费的制度。甚至有些地方政府硬性规定洽公在5公里范围内的公务员,必须使用自行车。

目前,在韩国自行车的使用只能分流整个交通输送量的3%,这比例只有日本的八分之一、荷兰的十四分之一水准。首尔市更低,只达到1.2%左右。为提高这个比例,近日首尔市政府出台了“自行车车道综合治理计划”,计划采取对原有道路进行瘦身,腾出一个车道来修建自行车专用车道,及扩建自行车专用路面、在地铁站建设自行车停放、保管、租赁和维修等“一条龙服务”等措施。预计,到了二零一二年自行车专用道路总长将超过两百零七公里。

根据这一计划,到二零一二年自行车将分担整个首尔市交通输送量的4.4%,到二零二零年这一比例将提升到10%的水准。届时预估骑自行车通勤的“上班族”,将从目前的四十万猛增至一百五十万人,二零二零年将超过三百万人。

为此,首尔市长吴世勋表示,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如果处理不好能源和环境问题,城市的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首尔市将通过这项计划使自行车成为广大首尔市民青睐的有效交通工具,这样也有助于首尔市实现环境、绿色城市的目标。还能因此减少社会费用,预计此项计划将带来每年五千七百四十五亿韩元(约合人民币三十六亿)的利益。

届时,首尔市即将成为“两轮王国”世界。◇

=============================================================================

体验分享》骑车环岛,让心更接近
文、摄影 ◎ 张羽良


单车环台的作者摄于苏花公路新澳隧道。


或许那一声声加油就是今生彼此唯一的对话,但这良善而温暖的对话却不因性别、族群、熟不熟识而有所影响……

不知何时开始?台湾的环岛公路上就出现了一个个、一群群骑着铁马的脸孔。他们不畏烈日的炙烤、体力的负荷、道路的险阻,认真地踩着双轮向目的地前进,自信与坚毅的表情成了他们共同的特征。

若说台湾的国产电影《海角七号》掀起了一种风潮,那台湾的单车环岛热也相对地谱出了另一种风潮,巧的是这两种风潮都异曲同工地,为促进福尔摩沙族群之间的和谐而努力。

没看过《海角七号》应该写不出影评,同样地,没经历过单车环岛也一定体会不出那种感动,幸好个人才刚以七天的时间完成了铁马千里环岛行,也完成了台湾三大铁人运动的挑战,可以在这里说一说心得。

噢!你问我是哪三大铁人运动?除了单车环台外,一个就是登台湾第一高峰玉山,这件事已在二十四岁时完成,另一个就是泳渡三公里宽的日月潭,三十六岁那年也尝试过了。

记得出发前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说真的倒不是为了要完成什么而做,只是突然有一种想要云游的心情,而这样的云游只是比古人多了双轮而已。这一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都是未知数,它偏离了每个人原本稳定的生活型态,但也正因为它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更符合了云游的味道。其实,真实的人生不也充满了这种不确定性,人生不也正像是一场云游、一场旅行。

加油!是单车族共同的语言

从北宜公路、苏花公路到南回公路的环台三大挑战路线,我体会到体能与意志力对骑者的要求与考验。那一个又一个似乎永无止境的上坡道,在每一个转弯处向前延伸,汗水在全身每一个毛细孔张开处奔流。尽管如此,但相信所有骑者都有这般的信念,毕竟苦是自己找的,所以早已怀藏不怕吃苦的觉醒。

正如肚子饿了才能充份感受那品尝食物的乐趣,没有踩着双轮换来的汗水也难以体会迎着阵阵徐风的畅快。在日升之处、人车绝少、风光明媚的花东海岸边前行,那双轮滚动间的优美律动与拍打在太平洋岸边的浪花激起着千古共鸣,刹那间会让人明白什么叫忘情于天地之间。


空无人车的花东海岸公路旁另辟专为单车骑士设置的专用道。

然而,最触动人心的还不是这些艰辛的体力考验或是沿途的美丽风景,这场云游的最大收获竟是来自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加油声。每当与同样环岛的骑者交会而过或超越向前,我们都会比着手势,大声的向对方喊着加油!共同的经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每个人释放出的热情都像是遇见久别重逢的好友。

不骑单车的朋友也经常向你说加油,他们之中有大卡车司机、小货车司机、机车骑士、行人等。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骑着机车的邮差先生在超越我时,停下机车回头竖起大拇指,他那迅速而突然的动作虽然让人吓了一跳,但那一脸认真诚恳的神情却更让人充满温暖;还在台东的太平洋岸边,遇到陪着原住民小学生放学回家的老师,她微笑地带着小朋友一起大声向你喊加油!

或许那一声声加油就是今生彼此唯一的对话,但这良善而温暖的对话却不因性别、族群、熟不熟识而有所影响,更没有蓝绿政治倾向的分别,彼此就像交错而过的流星,只在刹那间将温暖与亮光留给对方。对于这样的感受,路上认识的一位刚退伍的年轻骑者有感而发地说:“怎么可以不向别人说加油呢?不但要说,而且还要大声地说,因为当你说加油时,第一个听见加油声的就是你自己啊!”

单车热,人心更热

虽是独自一人单车环岛,这一路上所遇见的骑者却很容易变成好朋友,所以享受孤独之余也有着许多不期而遇的热闹。有趣的是,有一些商家还贴心的为环台单车骑士提供免费服务。在北宜公路第一段高峰终点前不远,就遇见一家以单车为标记的小咖啡店提供免费的柠檬冰水与香蕉;在苏花公路上有一家便利超商则提供无限畅饮的思乐冰。

骑单车住宿或许也比较容易获得优惠价。周末有一晚住宿在一家中高价位的饭店,却只花了实际对外售价再打对折的钱。当接待小姐报价后,我摇摇头说一个人住太贵了便准备牵着车离开,她问那你能出多少?我说骑单车环岛要很多天,所以有一定的预算。此时,她竟然道歉说不应该这样问,并立刻将房价减半。

在所遇到的车友中,比较特别的是有一位已经是第三次骑单车环岛了。他骑着一辆破旧生锈、没有变速功能的脚踏车上路,车前车后还各插着一枝彩色的小风车。

他说他第一次环岛时骑一万多元买的登山车;第二次环岛骑四万多元买的小折;这次想考验自己的耐力便借了同事上下班骑了十多年的单车,今后还打算每年骑单车环岛一次。

一个又一个单车勇士说明了台湾的新生命仍有着面对挑战的精神与勇气;一声声的加油声见证了台湾人的情感仍是如此浓郁而自然。在这块土地上,不管你是讲哪一种母语,台湾永远都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加油吧!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能够一起找回温暖找回爱,因为那既是母亲对子女最大的期盼,也是子女对母亲最大的回报。

若你还犹豫着自己该不该去尝试单车环岛?请你不要问我这个过来人,我一定会对你高声地歌着:“出发吧!出发吧!忘了这一切烦忧,迎向那日升之处。”◇

──本文转自第98期<<新纪元周刊>>封面故事
http://mag.epochtimes.com/100/1.htm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美国会圣诞树点亮装饰灯
插电暖脚水袋 环保科技更便利
美政府接近向汽车业提供救助贷款
冬日防病、健康要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