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馆业大王希尔顿的故事(下)

人气 612
标签:

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困境

在埃尔帕索建造一座希尔顿大饭店的决定宣布19天后,纽约股票市场全面崩溃。全美国顿时陷入大萧条的困境之中。不景气很快使美国东部经济陷入瘫痪状态,逼得一些人纷纷跳楼自杀。经济大恐慌像瘟疫一般向南部袭来,正处于事业巅峰的希尔顿感到自己正坠向深渊。

尽管如此,埃尔帕索的希尔顿大饭店还是在1930年11月5日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是多么艰难的事呀!大饭店揭幕那天,来自整个德州和新墨西哥州的观众比旅馆一年的宾客居住人数还多。当人们看到华丽的套房、直达云霄的19层大厦和300多间以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以及拓荒者的传统风格布置起来的房问时,无不惊讶,叹为观止。

然而盛大的开幕典礼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无情的打击。萧条时期,人们极少出游,商店的货物也无人问津,失业人数日益增多。美国大部分旅馆都破产倒闭了。希尔顿尽管长袖善舞,使他的8家旅馆保全了5家,却也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他鼓励员工发扬集体合作精神,共渡难关。每一个人都在竭力节省每一项开支,如停止房间电话的使用,每台可省下15美分;关闭一些房间以免浪费电力和暖气。

尽管这样,收益仍在下降、而地租、贷款利息和各种捐税又样样不能少。在这艰难的日子里,希尔顿常常用冷毛巾敷头,以减轻头疼的折磨。

一天下午,希尔顿正坐在达拉斯的办公室里发愁,忽然抬头看到母亲站在面前。他有点沮丧地对母亲说:“只怕我选错了职业,也许我去学造摇篮或棺材都比这个强!”母亲却以她的家庭所特有的气质——一种不屈不挠的拓荒者精神,缓慢而又坚定地说:“康尼,你千万别泄气,一切都会过去的。”从此,信心和希望又充满了希尔顿的胸膛。当律师私下与他商量,要他宣告破产时,他坚决拒绝了。
 
困境中的突破

希尔顿又开始四处奔波,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城市,能借的钱都借了,运气仍然不佳。1931年成为他一生中最悲惨的一个年份。后来他曾这样描述:“也许高山摇摇欲坠,但我依然满怀希望认为这是美国,我不愿放弃自己的梦想。”希尔顿迫不得已,只得拿几家希尔顿饭店作为抵押,以充债款。至此,希尔顿几乎空无一物,家人和同僚们的安身之处也操在他人手中。

1932年底,美国的经济仍没有起色,希尔顿重新回到起点,一筹莫展。不过在他心中,又有一个努力的方向,他认为虽只是一线希望,却值得一试。他回到埃尔帕索的希尔顿大饭店,准备以此为新的起点。之后,几个月的生活就像一场梦魇。他跑遍德州,希望筹到30万美元以使家业起死回生。

就在他濒临绝望的时刻,奇迹发生了。7位仍然对希尔顿充满信心的亲友各自掏出了5,000美元,其中6位是亲自把支票送来给他的。有一张支票上签的名字是“玛丽‧希尔顿”,那是他的母亲!为了助儿子一臂之力,这位伟大的母亲倾其所有。要知道,在1933年的秋天的美国,5,000美元绝不是一个小数字。这样在第二天,他把筹到的款送到债主的手里,一度落入他人名下的埃尔帕索希尔顿大饭店就又物归原主了。

之后,希尔顿借到5.5万美元。他孤注一掷,投资石油。他清楚,如果成功,数字将翻番;如果失败,将再次一无所有。希尔顿把仅剩的8角8分钱装进口袋,在借据上签了字。在往后的3年中,正是这个油矿为他付清了所有的欠款。

希尔顿艰苦奋战,终于绝处逢生,闯出了一条路来。他最终打了一场胜仗。

进军纽约、芝加哥

罗斯福总统的新政给垂危之中的美国经济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当“全国复兴法案”颁布之后,希尔顿开始感到脚跟已经站稳,可以再跨前一步,去继续尝试实现自己的美梦了。

1936 年,希尔顿拥有的旅馆又恢复到了8家。1937年夏天,希尔顿来到旧金山,看上了一家名为“德雷克爵士”的旅馆。这家旅馆高22层,有450个房间,还有一个价值30万美元的豪华夜总会。老板正急于将这家旅馆出手。希尔顿不失时机地筹集资金,在1938年1月将“德雷克爵士”饭店买了下来。1939年,他又买下了长堤的“布雷克尔斯饭店”。这几次成功的收购,并没有使希尔顿满足,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梦想。

希尔顿想要得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饭店——芝加哥的史蒂文斯大饭店。他特地在1939年年底亲自去调查了一下这家饭店。它拥有3,000个带卫生间的客房,宴会厅一次可接待8,000位来宾,饭店里还有小医院,可作急救手术。尽管当时它的拥有者毫无售出的意向,但希尔顿一直暗中关注着它的动向。1945年,机会来了,希尔顿与史蒂文斯饭店老板经过3次讨价还价,终于以150万美元买下了这家饭店。不久,他又以940万美元的钜款买下芝加哥另一家最豪华的饭店——帕尔默饭店。

永不满足的希尔顿又把自己的目标瞄准了纽约,瞄准了被誉为“世界旅馆皇后”的华尔道夫大饭店。这家饭店位于纽约巴克塔尼大街,共有43层,2,000多个房间,曾接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国王、王子、皇后、政府首脑和百万富豪,堪称世界上最豪华、最著名的饭店。

早在1931年,希尔顿第一次在报刊上看到这座刚落成的大饭店的照片时,就为之倾倒。他把这张照片剪下来,在它下面写上“饭店中的佼佼者”这几个字。当时他正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但始终将这张照片揣在皮包里或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底下。这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之物,他发誓一定要弄到手。经过前后18年的努力,希尔顿终于如愿以偿。在1949年10月12日那天,这家饭店终于属于他所有了。庆祝晚宴后,希尔顿站在华尔道夫饭店的天井里,仰望耸入云霄的大厦,沉浸于忘我的境地。抚今忆昔,他彻夜未眠,不知不觉地站到了天明。难怪希尔顿后来提起这件事,总是感慨地说:“收买华尔道夫,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

1954年10月,希尔顿再接再厉,用1.1亿美元的巨资买下了有“世界旅馆皇帝”美称的“斯塔特拉旅馆系列”,这是一个拥有10家一流饭店的连锁旅馆。希尔顿成功地做成了这笔交易,这是旅馆业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兼并,也是当时世界上耗资最大的一宗不动产买卖。

希尔顿实现了他独霸旅馆业的美梦,成了名副其实的美国旅馆业大王。这时,他的目光已超出了美国,而放眼世界旅馆事业,成立了国际希尔顿旅馆有限公司,将他的旅馆王国扩展到世界各地。在伊斯坦布尔、马德里、波多黎各、哈瓦那、柏林、蒙特利尔、开罗、伦敦、东京、罗马、雅典、曼谷、香港……一座座希尔顿饭店巍然耸立。“希尔顿”已遍布全球,除南极之外,几乎各地都有。希尔顿的事业跃上了新的巅峰,成了世界旅馆之王。

希尔顿到了晚年,仍然马不停蹄地为实现他的梦想而奔忙着。1979年,这位92岁的旅馆大王病逝于美国加州圣塔摩尼卡。他所创建的希尔顿旅馆帝国,则由他的次子巴伦‧希尔顿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美国费城爵硕大学商学院 谢田教授

希尔顿成功的关键,一是果断转型,二是杠杆兼并,三是文章中虽然没有提到、但不可或缺的集团管理体制。

“果断转型”的重要性,我们从他放弃银行业的梦想、甚至石油业的诱惑,专心致力于发展旅馆生意上可以看得出来。人们常说,坏的决策者花很久的时间作出决定,一旦作出决定就拒绝改变决定﹔而好的决策者呢,在深知水性的情况下会迅速决定,并且一旦发现决定错误,也会迅速改变决定。这样,就不会错过转瞬即逝的机会,也不会因为放不下面子而一错再错。

“杠杆兼并”,也就是用抵押、担保、借贷的形势筹集资金,购买已有的旅馆,扩大企业规模。这类做法风险极大,成功之时回报也会很大。今天华尔街的麻烦,也是由于杠杆而起。在这个问题上,在经营决策中,各家公司该怎么做,借钱发展还是使用自有资金,当见仁见智。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事情似乎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左右的,命运之手的安排依稀可见。

集团管理的问题文中没有提及,但我们知道,如果这么多旅馆买下后,团队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在人员培训、管理方面跟上,不能保证服务质量、成本控制、鼓舞士气,买来的就只会是一个烂摊子、赔钱的买卖。大规模连锁生意的规模经济优势是惊人的。设想一下,一个四十个房间的小旅馆购买为客人准备的洗头液时能拿到的价格,和一个拥有一百家旅馆、十万个房间的大旅馆连锁店可以拿到的价钱,怎么能相比呢﹖

台湾中山大学企管博士生 蔡安和

希尔顿成功故事的可贵之处在于并非一帆风顺,总在峰回路转时看到新的契机。从梦想的银行家到旅馆大王,若希尔顿选了另一行,他会声名大噪亦或默默无闻?希尔顿的奋斗过程中谨守母亲教诲,永远将专注力放在“机会”上。在收购银行失败时,希尔顿并非怨天尤人,而是把握机会看到旅馆经营的未来性;而原先的旅馆主人却总是抱怨自己经营的并非赚钱事业,其实是自己并未用心于旅馆事业。

希尔顿接手后,充份运用每一吋面积制造经济效益,又引进军队的团队精神,让员工平日的工作、互动达到顺畅的状态。尽管后来遭遇大环境的不景气,律师建议他宣告破产,但希尔顿谨守负责的原则,用最诚恳的经营态度渡过萧条的年代,方能见到下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

台湾空中大学商学系行销专业 江启先教授

俗语说:“危机就是转机”。人生一定要有理想,人生因有理想而伟大,但是有时候,理想因应着环境的危机出现而做一些修正也是一件好事。这本文中,希尔顿从小就梦想能成为一个大银行家,却因为一个银行业者的食言背信,任意提高银行的售价,促使希尔顿改变初衷,转而购买并且开始经营旅馆。

虽然历经了1923年的经济大萧条的时代。但是,希尔顿睿智地改善经营体质,关闭了经营绩效不佳的旅馆,反而在经过了经济大灾难之后,重新振作,绩效蒸蒸日上,终于在日后成为旅馆业中的佼佼者。

目前全球也正面临着可能是百年难得一见的金融经济大恐慌,企业家与投资者也应该由此案例中深切反思,也能获得一些宝贵的教训。◇(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夫妻中年失业 接受职训再创事业第二春
单亲妈苦撑10年 子女助她创业
青春美丽长住留 创业致富好助手
写电子邮件犯这些错误 你就太不专业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