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盛产”美国博士 九成不愿回国

人气 12
标签:

【大纪元9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辛菲综合报导)据美国一份最新的权威调查报告显示,当今“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学校是中国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北大成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调查同时显示,2000年到2005年间,中国17763名留美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超过九成倾向于继续留在美国,比例为全球之最。

大陆虽为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仍然无法改变高学历人才留美的趋势。有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中国留学生并不把工资待遇视为决定是否回国工作的最重要因素,他们更注重工作环境。还有分析指出,大多数留学生除了留恋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更担心自己的学术及言论等自由在中共的高压统治下无法保障。

也有调查报告显示,因大陆的各种因素与限制,大量“海龟”(“海归”)变“海带”(“海待”)。专家指出,“海龟”境遇不佳根本还是制度问题。如果当局不在制度上、政策上改弦易辙,不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化成“依赖知识,依赖人才”的实际行动,新一轮人才流失和人才荒废,必然加剧。消耗的,不只是“海龟”们自身的成本,也是整个国家的成本。

“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最新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当今“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依次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随后是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杨百翰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佛罗里达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这份最新报告的数据来自2006年度全美45596名研究型博士学历背景。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教育研究所今年年初的报告说,在2006年,美国的博士学位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外国学生取得的。但分析指出,头号博士培养学校现在来自中国,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

今年7月,美国《科学》期刊还将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该刊还预测,在下一份的十年记录中,清华北大也将在总数上超出。

留学美国最吸引中国学子

近年来,美国一直以其众多一流学府以及世界超级大国的身份吸引着中国学子,至今仍是最热门的留学国家。据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若以国家和地区统计,最多的是中国大陆4236人,韩国1510人,印度1479人,台湾609人,加拿大533人,土耳其430人,日本240人……

另据英国广播公司本月初报导,美国依然是中国学生的首选留学目的地。超过半数的留学生将美国作为出国留学的“第一选择”(占51.8%),这一比例大大高于英国(占10.4%)、加拿大(占6.8%)、澳大利亚(占6.8%)和德国(占6.6%)。

分析指出,中国留学生选择某一国家出国的原因呈现多样性,其中,留学国的“教学、科研质量”以及“学位的认可程度”成为中国出国留学生选择某一国家的最重要的原因。

美国继2005年降低了签证难度后,在2006年又进一步放宽签证难度,更刺激了美国留学市场,也进一步吸引了中国学生的注意力。申请2007年秋季赴美入学的中国学子比06年增加了17%,增幅远远超过印度和韩国。

九成留美博士不肯回国

普查数据还显示,2000年到2005年间,中国17763名留美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倾向于继续留在美国的比例为全球之最。2000年到2001年达91.4%,2002年到2005年为90.4%。

而在同期所有非美国公民的博士中,倾向于留在美国的平均比例约为70%。全世界只有伊朗、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的调查数字与中国的接近。

另据中国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81.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9.8万人。以留学生身份出国选择留在国外的,有61.7万人,比例超过75%。

更在乎工作环境 政治氛围让人望而却步

对于众多中国留学博士不肯回国,有人认为对个人来说选择更好的出路无可厚非,有人则认为这造成了人才严重流失。那些在美国定居的留学生是出于什么原因做出这一选择的呢?

美国之音曾报导,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中国留学生并不把工资待遇视为决定是否回国工作的最重要因素,他们更注重工作环境。

有的留学生表示,只要国内的官僚作风和拉关系、走后门等现象有所减少,他们宁可接受较低的薪酬,也愿意到国内服务。另外,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也是中国留学生考虑何去何从的因素,因为他们在美国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已经适应了美国相对简单的人事关系和更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

还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中国大陆采取各种办法吸引留学人才归国效力,但大多数留学生除了留恋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更担心自己的学术及言论等自由在中共的高压统治下无法保障。

归国前景堪忧:“海龟”变“海带”

也有调查报告显示,因大陆的各种因素与限制,不少“海龟”(“海归”—海外学子归国)回国后无法及时找到合适工作,沦为“海带”(“海待”—在家中待业的人士)。有分析指出,市场会说话,大量“海龟”变“海带”就是明证,说明回国后不利于发展,郁郁不得志。

今年初公布的一项调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海归”存在就业问题,四成“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

据新快报今年1月22日报导,在加拿大飞莎河谷学院就读CIS(计算机系统)专业四年,大学毕业后又就读于美国劳伦斯科技大学的MIS(信息系统管理)专业三年,在国外留学7年的Miles在2006年选择了回国就业。

回国后,当他真想找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时,开始迷茫了。Miles本想找一份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但是发现那些工作读完本科的课程完全可以胜任,现在的学历和海归的身份使他处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背景高了,眼光自然也就高了。

Miles最终选择了一家高端英语培训机构。刚进公司时,想得比较单纯,以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但是,他渐渐地发现,在国内要做好工作不仅仅是要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好那么简单。

报导还说,硕士毕业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小倩,在国内的工作却久久没有着落,最后再次选择回澳大利亚上班。

博士辞去发改委高职 海归报国无门

《南风窗》杂志今年年初一篇文章介绍了一位报国无门的人物—冯建林,-冯建林1972年生于江苏南通,1991年南京农业大学毕业,99年考入美国肯塔基大学,只花3年便获得食品科学博士学位兼经济学硕士学位,随即通过公务员招聘试进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发改委首个留美博士,06年升任副处长,仕途被看好,去年9月辞职,理由是对公务员工作感到失望。

但从访问中可以看到,冯建林对放弃留美发展回国进入建制,曾有许多期待,认为可实践报国理想,但最后理想破灭面对现实选择离开。原因是他很难适应官僚习已为常的事。

例如:吃饭应酬,每次他心里都问,是谁出的钱?每次他都找借口不去;党政不分,说了党政分开多年还是分不了;文山会海,搞到筋疲力尽,反而与社会脱节了;政府部门决策建基的数字许多是部门或企业编造出来的,100万的专案可以报成1000万甚至1亿;研究报告交给上级领导,如何讨论、修改、拍板,都是秘密,连理由也不敢问;中央决策定了,却不能贯彻执行,农村学童全免学杂费,实际上许多地方还在收各种名堂的费用;行业发展的资讯,拿在少数中央高官手里,行业不知道,地方官员也不知道,每天往权力机关跑打探消息。

“海龟”境遇不佳 根本还是制度问题

对于“海龟”在国内处境不佳,各种分析纷纷出笼:“海龟”期望值太高,与社会现实脱节;“海龟”缺乏经验,眼高手低;“海龟”未必个个都优于国内人才,薪酬要求却高于国内人才,用人单位感到棘手……

著名政论家陈破空曾经指出,除去直观因素,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其一,观念错位。“海龟”们单纯得已经适应不了中国那个复杂的环境。其二,政治阻力。当权者对“海龟”们并不信任,尤其政治上,防范得紧,既得利益者一定要死守他们的“一亩二分田”,轻易不让“外人”插手。因此,“海龟”向政界发展之路,基本上被堵绝。报国无门。其三,说到底,还是个制度问题,条条框框已经摆在那里了,“海龟”们又能有几个选项?

陈破空指出,面对大批“海龟”登陆,如果当局不在制度上、政策上改弦易辙,不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化成“依赖知识,依赖人才”的实际行动,新一轮人才流失和人才荒废,必然加剧。消耗的,不只是“海龟”们自身的成本,也是整个国家的成本。(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加国海归中国亲历:我的上海雪夜惊魂记
海归适应不良 黄河想回美
冒充央视女主播 45岁地摊妇骗倒海归博士
为这—— 我被驱逐出加拿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