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花果:从中国城乡教育倾斜看财政虚弱

洛花果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4月10日讯】最近在中国召开了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看了政府工作报告上讲的,不免有人感动:政府对下一代实行义务教育是多么的重视!看官且慢下结论,这样的词汇句子在每年的政府报告中都是这样说的,看中国的官方论谈,要反着看才会品出滋味来的,越是没有的才会加大力度去讲的,而每年都讲,每年的实施结果有没有呢?他们是怎样使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呢?这个才是大家应该关心的事情,这些在政府报告中却没有提到。

在中国谁的日子过得最苦?是农民!农民的孩子受教育情况又怎样呢? 今天我们只是从国家对城乡两地的教育投入上看中共政府对农村人的歧视,看中共政府的财政虚弱。

一位人大代表在会议讨论时披露了一个实情:“目前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只有8%由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另外92%则由各级地方财政支出,其中大部分由县级以下财政支出。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财力严重不足,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的不够。地区间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不平衡,决定了这个体制不能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8年底中国国家教育督导报告中报告:“由于教师津贴尚未完全得到落实,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依然偏低。抽样调查显示,近50%的农村教师和县镇教师反映没有按时或足额领到津贴。”“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师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师的68.8%和69.2%。其中广东省小学、初中农村教师人均年工资收入仅为城市教职工的48.2%和55.2% ”。 在1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中,农村教师城乡工资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低,造成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

乡镇农村的教师负担重,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一人兼任几个班级的全部课程,一周课时数平均为17~18节,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少农村学校无法开足全部课程;一些农村学校更由于教师编制被上级卡死而难以补充新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紧缺、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广大农村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在贫困的山区孩子上学更是困难,学前教育几乎是没有,目前政府还没有任何政策性的投入。虽然对一般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没有城市高,但是也还有政策说是要改进,可是在说改进的同时又从不建立有效的执行制度,也不确定经费来源和各级政府的投入资金的比例,政策就如同一纸空文。

中国教师报里曾经显示:“2006年,全国有508个县每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小学平均10所才有一名音乐教师;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都不足一人,致使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 ”。这样的教师队伍,导致乡下地方大多数孩子不能上大学,即使上了大学,也进不了好大学,读到研究生的就更少了。一位人大代表在小范围讲:“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来自农村的、贫困地区的孩子越来越少。”。

城市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能给当权者在海外露脸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 特别是重点学校由于集中了优势的教育资源,有优秀的老师和办学条件,那些有钱有势有关系的家庭就把这些学校抄做得成了“牛校”,“牛”的在每年招生时收取每个进校生数万元选择学校的费用,在每年大笔收取动辄择校费的“支援”下,“校园优美、学生爆满、教师高薪”,这些繁荣景象的词汇就刊载在一言堂的媒体上,挂在有条件上特殊学校的或是有条件出国留学的中国人民嘴里。 可是政府自己内部的调查报告结果却是: 10年来城乡教育投入的比重悬殊越来越大,受教育的农村人越来越少。

中国的农村是城市的4倍。人都说,国家是否强盛要看教育,那么中国的教育只是能顾及到全国的 1/4的城市公民,3/4的乡下人算是几等公民呢?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上可见到这个政府的财力是极其虚弱的,最起码是牺牲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利益而造出的假强盛。(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中国城乡差距首破万元 30年来最悬殊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隐藏社会不安来源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破万冠全球
骆明庆:经济学与公共政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