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

获利投资的4大关键与14个关卡(3)

威廉.伯恩斯坦

人气 6
标签:

投资者会犯的第二种重要错误就是,惯于假设眼前的景象可用来预期遥远的未来。我们先看看本章一开始所提供的表中的数据,并且注意,一九九八年九月时,在股价大幅下滑之后,投资者对于股市报酬的估计要远低于七月时的调查。

这根本毫无理性可言。想想看以下的问题:一月一日,你付三百美元买了一枚金币。在后来几个月中,金价持续下滑,你的朋友只花了二百五十美元就买到同样的金币。十年之后,你们同时卖出金币。

谁赚得比较多?多数的投资者会选择正确的答案—你的朋友,比起你,他少花了五十美元,也就多赚了五十美元(如果赔,也可以少赔五十美元)。从这个脉络出发,你会惊讶地发现,所谓的理性投资者居然会对下跌中的股价抱以较低的预期报酬。

原因就是行为科学家所称的“时近效应”(recency effect);我们习惯于过度强调最近数据的重要性,却忽略了更早以前的数据,即便过去的数据更完整。

二○○○年是让大型成长股暗自垂泪的一年,很难劝服投资者不要期待长期预期效益还能高达百分之二十。而这要怪就得怪时近效应,就是因为这样才让最近的数据看来声势惊人,和/或让人难以接受,而且会因此而抹灭更重要的数据。

让时近效应变得如此具有杀伤力的原因在于,通常每超过三年,各种投资标的都会出现一次“均线反转”(mean-revert)的现象。所谓“均线反转”的意义是,每当一段时间绩效表现较佳之后,就会跟着出现一段表现较差的时期;反之亦然,如果有一段时间状况不佳,就会跟着出现一段好时机。

不幸的是,这并非不变的定则。但如果你跟着抢买进过去几年表现不错的资产的话,就不会是什么好赌注。

让我们来看一下,如果你沦为时近效应魔掌下的牺牲品,会发生什么事?在表7-1中,我挑选了六种资产—美国的大型股和小型股,以及英国、泛欧、日本和环太平洋国家的股票—并以五年为期,分析这些股票在一九七○年到一九九九年的绩效表现。

一九七○年到一九七四年表现最好的是日本的股票。但是到了下一个阶段,也就是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七九年,却落到第四名。在这段时间,表现最好的是美国小型股,事实上,从一九八○年到一九八四年,它仍然是表现最好的股票。

不过在进入下一个阶段,一九八五年到一九八九年时,美国小型股就已经名列最后。一九八五年到一九八九年间,日本股票重回卫冕者宝座,但是到了一九九○年到一九九四年,日本股票又敬陪末座。

表7-1 各阶段最佳资产及次年绩效排名

时间序列 表现最佳资产类型 次年绩效排名(1到 6)
ॡมԔЕ ܑன౵ָྤயᙷݭ Ѩѐᒻड़ଵЩĞğ
1970-1974 日本股票 4
1975-1979 美国小型股 1
1980-1984 美国小型股 6
1985-1989 日本股票 6
1990-1994 环太平洋国家股票 5
1995-1999 美国大型股 ??

而在这段时间,表现最好的是环太平洋地区的股票,然而在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九年,却是倒数第二。在一九九○年代末期表现最佳的是美国大型股,而且如果在过去两年里,真有什么迹象可当作是预示指标的话,似乎可以说已经又到了另一次循环的开始。

我们先前已讨论过单一资产上出现的时近效应幻觉。举例来说,从一九九六年到二○○○年,日本股票的报酬每年平均损失百分之四‧五四,但在过去的三十一年(一九七○年到二○○○年)中,每年报酬却高达百分之十二‧三三。不论日本国内或国外,在这几年里,投资人都是灰头土脸。但以你而言,这两个指标中哪个会比较能够准确预测未来预期报酬呢?

同样的,标准普尔五百指数在一九九六年到二○○○年的报酬高达百分之十八‧三五,但就长期而言,则大约维持在百分之十上下。再问一次,你认为这两个数字哪个是比较好的指标呢?

让我痛快一下

如果过去的数值可发挥这么大的指引效果,那为什么几乎没有投资者愿意采用这种方式来做预测呢?因为这种方式太无聊。正如我们在第三章曾讨论过,当你选择维持基本的报酬又要避免死得太惨时,也就放弃了致富的机会,因为天下很难找到比这个更无趣的事了。

事实上,最致命的投资策略就是单纯为了刺激。人类生命中第二刺激的事大概就要算是赌博了。不然,为什么人们明知平均而言最后他们的荷包会失血不少,但还是一群群地涌向拉斯维加及大西洋城呢?

人们总是为了追求刺激而听任大笔财富来来去去。在行为财务学中,最常看到的现象就是人们总是追求低概率/高获利的机会。举例来说,专业的赛马赌徒都知道,想要赚钱,宁可选择大热门,而不该选择没人看好的冷门。

理由是,业余的赌客比较喜欢赌冷门,因此,赌热门赛马胜出的获利机会将比理论上应有的赔率还高。毕竟,五十比一会比二比五的赔率要刺激得多。还有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愿意花一美元去买平均回收只有五十美分的乐透彩券?

正如我们先前在第五章中讨论过的初次上市股票,投资领域中也出现同样的状况,小型的冷门公司总是能够募集到许多资金,至于那些行动比较迟缓、制度比较完整的公司反而要不到钱。

如此一来,健全公司的股价相对受到压抑,预期报酬因而增加。也正如我们所见,投资初次上市股票实在没有什么利润可图。(这也是我们在图1-18中,看到小型成长型股票的报酬如此之低的原因所在。)

我有个想法叫做“投资痛快定价理论”(investment entertainment pricing theory),简称“痛价论”(INEPT),就是用来描述这种投资方式。在投资过程中,每获得一滴痛快,就要付出相当数量的预期报酬做为代价。举例来说,电影票就可当作是一种高痛快价值、零报酬的投资方式。

相反的投资方式就是,全部投资增值不易的价值型股票—USX、Gaterpillar、福特等这类大公司—这种投资保证可有最高的投资报酬。@

摘 自 《投资金律》 脸谱出版社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世界弯的看不到前方 (8)
危机就是机会,问题就是财富(2)
危机就是机会,问题就是财富(3)
金钱像一面镜子(3)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