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
在表象世界给予意识有了一定的储存工作后,意识就可以自我加工创造了。
为了驳斥唯物论方便,我们一直将与意识对立的客体称为“物质”。但由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实际上,“物质”是什么我们都搞不清楚,关于这一点我们上面已指出过。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尘世生活是一种“有为”的生活、即努力“入世”,这并不是人的过,因为孔子两千年前在人间设馆授徒的时候,就为人类社会奠定下了这样的尘世生活准则,但同时孔子也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处世标准及做人理念撒播到千家万户,以“修德”来应对“入世”和达成“天道”!所以“入世”并不是说可以在尘世随意追求名、利、情而无所节制,儒门恰恰认为君子要“克己复...
常常于天地万物间伫立,体悟一份不同于幻世的清醒。看看不再蔚蓝的天空,想想熙来攘往庸庸碌碌的人群,不由的让自己对超越于这个世间那更广博的宇宙时空和那里的生命生出几分敬意和向往。在那一刻,我似乎能够体会到另外时空天人的逍遥自在和恬淡祥和,于是对于“天路”的憧憬,让我有了更多的思索。
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争论时,常质问有神论者说,你说有上帝,你证明出我看,祂在哪里?祂长得如何?这就是康德四大悖论所说理性无法信任的负荷。
意识再生意识,从心理学上来说,是有其根据的。从历代的哲学家对意识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意识的存在有四种形态:吸收、储存、加工、创造。
罗素说,“悖论是由某种恶性循环产生出来的。只要假定‘一堆事物中容许包含只能用整个一堆事物来下定义的成员’就会产生恶性循环。”(《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八卷,山东人民出版社,457 页)看来,马列主义在其辩证法前冠上“唯物”,就使其产生这种恶性循环。唯物主义一直无法解释天才,也不敢作形而上学的辩论。只能在物质形态上打圈圈,作一般低意识水平的形而下辩论,其原因大...
你要认识,总要有对象,这对象就是物质(物质的表象),这世界再没有其他可供意识所认识的对象(这是以唯物主义来讲,当然还有意识认识--反思等认识对象);而物质只有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物质才显现出这个丰富多彩的表象世界。这两者都是唯一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意识(理性)只有人所特有,我们再也找不到第三者加入这个辩证的行列。这两者的唯一,就构成一个矛盾两个方面,谁也...
我们下面举一个思维活动的例子:自然界产生各种怪现象(姑且称为物质的显现)——人从这些现象中产生鬼怪、或说恶魔的思想(意识的)——人为了战胜鬼怪恶魔,又从这些意识中产生神的思想(又是意识的)。从这一系列的思维中,我们看到,除第一阶段是物质的外,第二和第三阶段都是意识的。也就是说,这个“神”的意识,是从“鬼怪恶魔”这个意识的反思上产生的。这就是意识产生意识。
德国哲学家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在其《唯物论史》说唯物论是“哲学上一个最初的、最低下的、但相对说来也是最坚固的阶段。”他并认为“唯物论可以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优良公理,但“已不再是哲学了”……“因为唯物论与人类自由精神的最高机能没有关系,且不说它在理论上的缺陷,也应说它缺乏振奋力,它欣然以所与的世界为满足,而忽视人类的理想,它对于艺...
在我们批判唯物主义认识诸形式中,我们就发现,在认识过程中,意识是可以产生意识的。也就是说,意识可以再生意识。康德将这个意识的再生归之为“再生的想像力”。他说“此再生的想像力之综合乃全然从属经验的法则,即所谓联想律者。”(《纯粹理性批判》台湾仰哲出版社,民国76年9月版,116-117页)这种意识的再生,康德将之归为心理学领域,而不属于他的先验哲学领域。也就是...
黑格尔不顾自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问世以来的这些哲学常识,天马行空,从无到有,搞了个“绝对”说,根本说不通。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看过电视剧《大明王朝》的朋友想必对剧中嘉靖皇帝一出场便念念有词的这首诗有些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神传文化,作为宇宙万物规律的“道”贯穿于历史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传到东瀛之后,便有了今日的花道、茶道、剑道、柔道、空手道等等。
为什么唯物辩证法说时空是客观实在,既把它们说是物质运动的形式,而不赋于它们内容?
有关物质的运动和意识的运动,必然要涉及时间、空间的问题,很多哲学家对时空的看法,已作过很多论述。是否有时间、空间?时间、空间是否是客观实在,抑或是意识的形式?这是关系到认识论周延的问题。不同的时空观念,将导致认识的方法同异以及世界观的不同。
我们还无法确定,怎么可以武断地说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呢?这一说法太过于牵强、武断了。在空间、时间、物质以及我们人的意识之间关系作用下,就知识论范畴来看,物质的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意识是运动的,并且意识的运动是先于物质的运动的:
我们再从物质和意识是否都具有运动来看两者的关系,到底是谁决定谁?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他们不承认意识也是运动的。
若我们在认识论上引进辩证法,物质与意识两者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关系。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并非谁决定谁。有时可能是物质的成分多一些,有时是意识的成分多一些,但是两者一定不能缺少那一方。所谓的“格物致知”,即意识要有物质为对象才能认识事物,意识没有对象,它就无从反映。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人从呱呱落地那一刻起,他就与这个客观物质世界接触了。因为这个物质世界是我们人类赖于生存的基础,我们人类的意识,也离不开这个物质世界。因此,哲学家就用理性考问起这两者的存有问题: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这两者是意识决定物质呢?还是物质决定意识呢?这就是哲学界唯物和唯心的争论。两者的观点南辕北辙,但说到底还是如何处理人的价值问题:人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人生存的基...
《圣经‧创世记》上说,上帝最初造出的人──阿当与夏娃,是没有智慧的,他们在伊甸园无忧无虑,过着天仙般的生活。后来,他们不听上帝的忠告,受了蛇的引诱,偷吃了伊甸园的智慧之果。从此,人有了智慧,有了知的欲望,人的困扰、烦恼就接踵而来了。
太阳慢慢地向西沉下去,满天的彩霞,渐渐失去它特有的颜色,变得灰暗阴沉。那柔和的落日余辉,象一块朦胧、看不透的面纱缠绕着大地。阵阵的凉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撩拨着人懒庸的倦意。
黄先生在他的书里是这样“尊康崇老”的﹕我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后有一个震撼,就是觉得康德思想的深邃,他已窥见到人认识背后那个form(形式)。这,不就是当今电脑之所以可能的理论基础吗?早在200多年前,康德就发现了人心是如何获得知识的程式。所以我认为康德是电脑发明的鼻祖。而我们的老祖宗老子更厉害,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人心是如何中木马病毒的,并且发明一...
第二是在哲学上准确而又精彩地批判了“马列中国”的祖宗马克思,批评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 黑格尔哲学。
第一是提出了新理论和新概念,是完全走出了旧教条、旧框框的新理论、新概念。
黄鹤昇先生的“通往天人合一之路”,在黄花岗杂志连载之后,终于成书出版了。可是,作者却为难起我来,因为他要我为本书写一篇序。
本书是一部哲学专著。写的是人,如何才能“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人生无论是心智还是行为,如何才能与自然达到“合一”。
黄鹤昇,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生于中国海南岛儋州市高洋村。一九七六年,毛泽东去世,黄鹤昇与两位好友夜晚在山上煮酒庆祝。年纪虽轻,却深知“老毛不死,我们永无出头之日”。一九七七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中学阶段被文革耽误了十年学业的黄鹤昇,先考取了广州“广东省政法干部学校”,后又考上江南某政法学院深造。在该院,第一年学习形式逻辑学,为他的哲学兴趣打下了一个基础。第二...
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道”,大致相当于古希腊哲学所谓的“真理”,是宇宙万物众生所赖以存在、活动和作用的法则,也就是法学概念中的“永恒法”。
现代医学越来越认识到人体摄入过多的盐分和糖分都对健康不利,其实中国古老的中医学早就认识到甜酸苦辣咸这五味中任何一种味道摄入过量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中医学发源于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健康取决于人体中的阴阳与五行是否达到平衡,所有的疾病都是阴阳与五行失衡所造成的。而嗜好五味中的某几种味道,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人体中的某些物质摄取过量,破坏五行之间的平衡,从...
(大纪元记者黄芩采访报导/摄影黄芩)前中共国安黄鹤升先生的新书《通往天人合一之路》,曾获得2007年台湾中华国民侨联总会2007年度学术论著项的社会人文科学奖,大陆和海外也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对他的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近该书由《黄花岗》杂志社出版,杂志主编辛灏年先生为此专门写了序言。
共有约 134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