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6-8)

意识反作用于意识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 ,

为了驳斥唯物论方便,我们一直将与意识对立的客体称为“物质”。但由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实际上,“物质”是什么我们都搞不清楚,关于这一点我们上面已指出过。

自康德指出“物自体不可知”论以来,很多哲学家都想推翻康德这个论断,包括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者,但我认为都是枉然的,除非你取消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固康德的哲学,在认识论中,称认识的对象为现象,我们认识的是现象,是物质的表象,而不是“物自体”本身。康德以后的哲学,就不是简单划一的称客体为“物质”了。费希特用“非我”、“自我”来论述;胡塞尔的哲学则称为“现象学”;而叔本华则称客体为“表象”;萨特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

我想这些哲学家都把“客观存在”不用“物质”来表达,而用另一种方式来论述,其主要用意是将与物质的“物自体”特性距隔起来。显现的“现象”背后有一个不可知的“物自体”,这超出了知性认识的范畴,我们认识的对象只能是“世界的表象”,不可能深入到“物质的本质”;我们人的认识可划定“事物的本质”以便认识事物,但人的认识不可能抵达物质的本质。而且意识也有自身反思的能力,并非只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关系。

笛卡儿将物质与意识相互对立,主、客体分明的辩证法已行不通。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反笛卡儿之道而行之,批判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唯心主义,以证明他们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其实两者皆错。唯物辩证法虽然强调意识的反作用,但这个意识是对物质的反作用,主体不能超越客体(物质),意识丝毫离不开物质。这种物质决定论与笛卡儿的意识决定论又有什么距别?

叔本华认为唯物论“在它初生时就已在它自己的心脏中孕育着死亡。这是因为唯物论跳过了主体和认识形式,而在它所从出发的原始物质中,和它所欲达到的有机体中一样,主体和认识形式都已是预定的前提了。”(引自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37页)叔本华宣称,“因此哲学不能从寻找整个世界的一个有效或一个目的因出发,至少是我的哲学就根本不问世界的来由,不问我何有此世界,而只问这世界是什么。”(引自叔本华同上书,59页)

我们对“无限”寻根问源,如不是归结于上帝的创造,我们无法追究到第一因,这等于空中楼阁或竹篮打水,到头来是一场空。因此,对于物质这个带有“物自体不可知”特性的概念来说,是唯物论者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承认它的存在,等于唯物论本体论的破产,不承认它的存在,又使唯物论陷入荒诞不经的悖论之中。

我们在分析意识存在的形态后,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思想是否可以再思想(思想的思想)?思,是否可以再思(反思)?就是说,意识是否可以作用于意识呢?物质作用于意识后,意识非反作用于物质不可吗?他不可以自我反思吗?一定要与物质绑在一起思不可吗?(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有着5000年的古老文明,道家的天人合一,返本归真,佛家的天堂地狱、善恶报应、生死轮回,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忠孝节义、师道尊严,这些都是普世的美德,代代相传。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几千年来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荣。
  • “好”、“坏”、“善”、“恶”、“正”、“邪”等概念是语言、文学、哲学、历史、伦理学、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也是佛法(或道法)的基本范畴,其实这是神为了使我们今天的人类能够认识大法来奠定文化基础的。
  • 德国哲学家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在其《唯物论史》说唯物论是“哲学上一个最初的、最低下的、但相对说来也是最坚固的阶段。”他并认为“唯物论可以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优良公理,但“已不再是哲学了”……“因为唯物论与人类自由精神的最高机能没有关系,且不说它在理论上的缺陷,也应说它缺乏振奋力,它欣然以所与的世界为满足,而忽视人类的理想,它对于艺术、宗教和诗歌没有帮助,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倾向于利己主义。”(翁熙:《朗格》篇,《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八卷83——8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 年4月第1版。
  • 我们下面举一个思维活动的例子:自然界产生各种怪现象(姑且称为物质的显现)——人从这些现象中产生鬼怪、或说恶魔的思想(意识的)——人为了战胜鬼怪恶魔,又从这些意识中产生神的思想(又是意识的)。从这一系列的思维中,我们看到,除第一阶段是物质的外,第二和第三阶段都是意识的。也就是说,这个“神”的意识,是从“鬼怪恶魔”这个意识的反思上产生的。这就是意识产生意识。
  • 有个富翁向一个哲学家炫耀他的名贵宝石,他拿着宝石在哲学家面前晃啊晃,问道:“怎样,不错吧?”
  • 中国人自古以来相信和遵守天人合一,人与天地融合,相依生存。天道不变,循环有矩;地循天时,四季分明;人尊天地,感恩惜福。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德向善必是国泰民安、长治久安。小到一个人注重道德定是健康幸福,远离难缠病魔。
  • 你要认识,总要有对象,这对象就是物质(物质的表象),这世界再没有其他可供意识所认识的对象(这是以唯物主义来讲,当然还有意识认识--反思等认识对象);而物质只有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物质才显现出这个丰富多彩的表象世界。这两者都是唯一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意识(理性)只有人所特有,我们再也找不到第三者加入这个辩证的行列。这两者的唯一,就构成一个矛盾两个方面,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决定不了谁。只是在认识过程中互相转换。
  • 罗素说,“悖论是由某种恶性循环产生出来的。只要假定‘一堆事物中容许包含只能用整个一堆事物来下定义的成员’就会产生恶性循环。”(《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八卷,山东人民出版社,457 页)看来,马列主义在其辩证法前冠上“唯物”,就使其产生这种恶性循环。唯物主义一直无法解释天才,也不敢作形而上学的辩论。只能在物质形态上打圈圈,作一般低意识水平的形而下辩论,其原因大概来自于此。
  • 意识再生意识,从心理学上来说,是有其根据的。从历代的哲学家对意识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意识的存在有四种形态:吸收、储存、加工、创造。
  • 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争论时,常质问有神论者说,你说有上帝,你证明出我看,祂在哪里?祂长得如何?这就是康德四大悖论所说理性无法信任的负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