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丹青--畅谈古今精髓

天乐
font print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 , ,

唐代是华夏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的绘画作品表现着当时文化社会的发达及艺术的成熟丰富。

享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在诗文,音乐及绘画上有着非凡的天赋及领悟力,在青少年时代就名声远扬,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唐人薛用弱《集异记》中记载:“王维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

多才多艺的王维,曾为闻名遐迩的一代才子,21岁就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但仕宦生涯极为坎坷,官场的黑暗及生活道路的波折使自幼就受虔信佛教的母亲的熏陶,有着高贵脱俗品格的王维,更加看淡世俗生活,决心一心向佛,潜心修炼。

归隐的生活,潜心研习佛教禅宗使王维在诗文绘画创作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高洁拔俗的精神不仅渗透在他的诗文中,也蕴含在他的绘画作品里。一幅《长江积雪图》以简洁精炼的线条勾画出高伟险峻的山脉,姿态各异的树木,挺拔的松柏及错落的山中茅舍小屋,独具匠心的水墨用法使画中的积雪,江水动中有静,静中又默默地流出生气来。

这幅看似简单的黑白山水,如凡尘中的清音,嘹亮而深远。他的另一幅《江山雪齐图》中的山石,流水壮丽辉煌,正如千古名句中所写:“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的山水画都以“空”、“静”、“寂”等禅机为主题,画面简洁肃静,气韵豪迈洒脱,抒发了远离世俗,潜心修炼的精神向往。他的绘画作品及诗文不仅意境深远,气韵拔俗,又道出了层层修炼的感触及人生的真谛,不愧是绝世之作。

说起唐朝,其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开明的政治都堪称世界之首。如此发达的文化自然表现了天子的圣明,大臣的忠良。盛唐初期的著名人物画家阎立本所画的天子、大臣各个神采奕奕,生动逼真。杜甫《丹青引》中有“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扇,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的诗句形容其所画的《秦府十八学士图》的生动。

阎立本所绘作品线条刚劲有力,着色沉雅古朴,气韵逼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著名作品《职贡图》描述了唐太宗时长安的繁荣经济景象,南洋的婆利,罗刹与林邑国等前来中国进奉各式珍奇物品。人物形态各具特色,画面庄重古雅。唐太宗倍受景仰的天子威望表现得极到好处。

《历代帝王图》生动地刻画了帝王高大魁梧的身材,坚毅深邃的目光透出一统天下的君王气度。画中并没有华丽威吓的场面,画家利用柔韧、简洁的线条把帝王君临天下的气度通过极简单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代发达的茶文化不仅带给当时唐朝人丰富的物质精神享受,而且确定了后来的茶艺范围和精神。

最早的茶画是由阎立本所创的《萧翼赚兰亭图》。画中气度不凡的高僧及文人,面面相坐,倾心交谈着,一旁正在煮茶的老官与童子神形庄重,恭谦。这幅画表达了当时茶文化带给人们深远的影响,其淳朴、深厚的内含深深吸引着观赏者。

中唐时期画圣吴道子善画佛道人物,对山水画也造诣很深。他所画的人物壁画“天衣飞扬,满壁生风”,艺术造诣极其深厚。在他中年时,唐玄宗派他去四川写生,回来后命他在大同殿壁画嘉陵山水。吴道子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把嘉陵山水三百里的奇丽风光展现于壁上。

唐玄宗感叹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作为一代画圣,吴道子不但画艺精湛超俗,而且本性善良淳朴,其高洁的品质也令后人传颂。相传在他还是一个穷画匠时,他的小女儿要出嫁。女儿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自己织布做新衣办嫁妆。吴道子看到后,心里很是难受,于是提笔不分昼夜地画了一箱子的画以表心意。

可女婿是个贪财自私的人,见女方除了一箱子画而没其它嫁妆时,一气之下就把画统统扔进火里。女儿看到后,拚命阻拦,但只抢下最后一幅画着丝绸被子的画。夜里,伤心的女儿抱着画睡着了,没想到画中的丝绸被子变成了真正的丝绸被子。女婿后悔不已,央求吴道子再给他画些画,可吴道子说:“我的画可以当财物,但财物不是我的画。我给你们画画儿,你烧了。今天你要的是财物,不是画,我怎么会给你画呢?”

中国画以其深奥的内涵,独特的线条笔墨,严谨的艺术法则,千百年来影响、震憾着世界文化艺术。从这些绘画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绝世之作往往出自品格清正,胸襟广阔,有着高尚人生观的画家之手。今天,当我们流连于这些古老的艺术珍品时,是否意识到在今天这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电子时代,越来越少的人去学习、探索中国画了。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的头脑也变得复杂,很多的人着眼于现实利益,成为金钱的奴隶,这样的人是无法理解中国画的高深意境的。高尚的艺术境界来源于艺术家自身丰富的经历,良好的修养和对人生的正确领悟。

纵观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以表现佛道神的作品并不多见。中国画是由神传给人的,画的目的也自然是表现神的,神创造了人,神给予了人文化及信仰,在高层次上掌握控制着人类的发展。人对神崇信、敬仰,追随着真理来完善自己,返本归真,以至达到圆满,才是做人的目的所在。

艺术之精品往往是表现神的伟大、光辉的作品。艺术又直接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及发展方向,真正的艺术又可激发人们对正信,正念的追求,可见艺术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及人类精神信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些有着正信,正念的艺术家们能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宝贵的艺术珍品并绘出真理的辉煌。

--摘编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时,经过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嫡母孙氏,当年小玄烨的奶娘,出来给康熙磕头。康熙当时拉着她的手,对周围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当时正是春天,厅堂前有萱草盛开,康熙手书“萱瑞堂”,赐给他的孙氏奶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