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獲諾貝爾獎

人氣 24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0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高強編譯報導)位於達拉斯的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Bruce A. Beutler教授本週和另外兩名科學家一起憑著他們在免疫系統工作機制方面的新發現而獲得2001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Beutler博士是免疫防禦遺傳學中心的主任,他和來自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de Biologie Moleculaire et Cellulaire學院的Jules A. Hoffmann博士發現了能夠識別緻病因子並激活先天免疫系統的受體蛋白,而識別緻病因子並激活先天免疫系統是人體免疫反應的第一步。他們因此分享了該獎項的一半獎金。
  
獎金的另一半則授予了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Ralph M. Steinman博士,他發現了樹突狀細胞及其在適應性免疫中的作用。
  
自1985年以來,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已有五位教授四次獲諾貝爾獎,分別是1985年的Michael Brown和Joseph Goldstein、1988年的Johann Deisenhofer、1994年的Alfred Gilman,以及2011年的Bruce Beutler。
  
Beutler博士表示:「這是一個開心的日子,我真的感到非常高興。這說明我們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西南醫學中心為複製多脂糖受體基因所花的時間並沒有白費。」
  
從1986年至2000年間,Beutler在西南醫學中心任教,並擔任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他在那裡起步的研究,最終導致他發現了作為炎症關鍵干預物的腫瘤壞死因子,和起著警鍾作用的受體蛋白,這種受體蛋白象是哨兵一樣的傳感物,當有感染發生時,向主體免疫系統發出警告。
  
1998年,Beutler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小鼠對脂多糖具有抵抗力,並具有一種類似果蠅的警鍾基因的基因突變,這種警鍾受體原來就是脂多糖的受體,當它和脂多糖結合時,信號就被激活,並引發炎症,而當脂多糖過量時,就會導致感染性休克。這些結果表明,當遇到病原微生物時,哺乳類動物和果蠅使用類似的分子來激活先天免疫系統。
  
Beutler和Hoffmann的發現引發了先天免疫系統的研究浪潮,目前已有大約十幾個不同的警鍾式受體蛋白在人體和小鼠體內被發現。
  
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總裁Daniel Podolsky博士表示,Beutler的研究工作引發對免疫反應的一個新層面的認識,對了解傳染病和癌症的反應能力具有深遠的意義。他說,他們已經著手開發新的治療模式和新的治療藥物。
  
9月28日,Beutler博士還在香港舉行的頒獎典禮上和另外兩名科學家共同獲得了邵逸夫獎。◇

相關新聞
諾貝爾獎週起跑 醫學獎鳴槍
諾貝爾醫學獎 美盧加3人共享
美法3科學家獲諾貝爾醫學獎 1名得主3天前去世
美法加學者共享諾貝爾醫學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