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微旅》袖珍藝術展 作品欣賞(四)

font print 人氣: 394
【字號】    
   標籤: tags: ,

(續香港篇)

陳鴻輝

就像其他的愛好模型者一樣,陳鴻輝喜愛自己動手做模型。最初坊間買來的汽車模型,總是組裝得不滿意。後來他開始製作巴士模型,由改裝到自行創作,終於發展成事業,目前從事交通模型玩具的開發與生產。雖然近年已逐漸減少巴士的模型製作,但在舉辦巴士模型創作比賽見到精彩作品時,再度點燃陳鴻輝動手製作模型的熱情。2006年嘗試製作微縮景模型,兩年後完成第一個作品「回憶徙置區」,並得到2008年香港公開模型大賽情景組亞軍。

《回憶徙置區》,作者:陳鴻輝 Hungfai Chan(香港),尺寸:1:76 / 46(w) x 28(d) x 35(h)cm

陳鴻輝在不同時期創作會有不同偏好的題材,不僅作品的形貌不同,其中樂趣也不盡相同。隨著年紀漸長,基於念舊,陳鴻輝想把一些舊事物用立體的方法展現出來,給予參觀者更具體的回憶與感受。

《回憶徙置區》

《回憶徙置區》,作者:陳鴻輝 Hungfai Chan(香港),尺寸:1:76 / 46(w) x 28(d) x 35(h)cm
《回憶徙置區》,作者:陳鴻輝 Hungfai Chan(香港),尺寸:1:76 / 46(w) x 28(d) x 35(h)cm

徙置區的屋邨斜坡、企街小販、理髮店及士多等特色,在模型中地道的呈現出來;搭配幾個手民生活的小情景,例如綠衣掃街茂推垃圾車在馬路穿插,煮婦在走廊煮食等等,以描述當年居民的生活境況。

黃曼萍

黃曼萍( Wong Man Ping, Bertha)和很多微型藝術家一樣,從收藏微縮藝術品開始,逐漸摸索自學而成為創作者。由於過去工作之便經常遊歷各國,期間總會特意騰出時間去尋找心儀的微縮作品(特別在倫敦和美國),同時也開始尋覓微縮藝術的教學雜誌或書本。喜歡挑戰的黃曼萍就這樣邊做邊學,從屢敗屢試到掌握竅門,最終發展出個人的風格。

黃曼萍開始在展覽會和在eBay上出售作品,目的是測試作品是否受歡迎。當有人爭購她的小玩意時,便興奮若狂!有些作品更被收購到泰國私人收藏家的手中。然而這種買賣維持了好幾年之後,黃曼萍不想再受為客戶趕工的壓力,而只想為自己興趣創作。雖不再為出售而製做,但創意仍不斷湧現,她便把新作放上網站供人觀賞,並與其他同好分享。

《海鮮檔》

《海鮮檔》,作者:黃曼萍 Bertha Wong (香港),尺寸:1:12/53(w) x 34.3 (d) x 34.3(h)cm

《海鮮檔》取景於香港東面的西貢碼頭區旁的海鮮檔,大小魚缸養著各式各樣的海鮮。為了營造海鮮檔琳瑯滿目的效果,特別搜羅了不同品種的魚蝦蟹,使作品看上去更加豐富逼真。

《海鮮檔》,作者:黃曼萍 Bertha Wong (香港),尺寸:1:12/53(w) x 34.3 (d) x 34.3(h)cm
《海鮮檔》,作者:黃曼萍 Bertha Wong (香港),尺寸:1:12/53(w) x 34.3 (d) x 34.3(h)cm

《大牌檔》

大牌檔是香港飲食文化精華之一。二戰後,當時政府為了創造就業機會,發出不少「固定熟食攤檔」牌照,持牌者可以於露天的公眾地方合法經營小攤檔。但八十年代政府認為大牌檔的公眾衛生情況惡劣,於是收緊牌照,大牌檔於香港的數字亦日益減少。

《大牌檔》,作者:黃曼萍 Bertha Wong (香港),尺寸:1:12/44(w) x 39 (d) x 36(h)cm

本作品取材於香港地道的食肆大牌檔,簡單的坎具,流動的檔口,便宜的飯菜,為香港五、六十年代的市民供應廉價美、方便的熟食。

《大牌檔》,作者:黃曼萍 Bertha Wong (香港),尺寸:1:12/44(w) x 39 (d) x 36(h)cm
《大牌檔》,作者:黃曼萍 Bertha Wong (香港),尺寸:1:12/44(w) x 39 (d) x 36(h)cm
《大牌檔》,作者:黃曼萍 Bertha Wong (香港),尺寸:1:12/44(w) x 39 (d) x 36(h)cm
《大牌檔》,作者:黃曼萍 Bertha Wong (香港),尺寸:1:12/44(w) x 39 (d) x 36(h)cm

《藥材鋪》

《藥材鋪》,作者:黃曼萍 Bertha Wong(香港),尺寸:1:12 / 44(w) x 39(d) x 36(h)cm

香港醫療服務雖然以西醫為主,但不少市民生病時仍然會選擇中醫,而香港島上環的高陸街更加以藥材鋪而聞名。這個作品是仿照傳統中式藥材店鋪,店內有裝滿各式各樣中藥的百子櫃,如北茋、黨參等,都是用黏土親手製作……百子櫃旁邊還有正在煎煮中的大藥煲呢。

《活家禽檔》

《活家禽檔》,作者:黃曼萍 Bertha Wong (香港),尺寸:1:12/60(w) x 40 (d) x 35(h)cm

香港的家庭主婦都喜歡去街市(菜市場)買菜,而菜市場都以新鮮屠宰的家禽來販售,可是由於香港曾經爆發禽流感,一些菜市場不再出售新鮮活家禽了,政府更打算未來禁止出售活家禽,實施中央屠宰,因此在香港的菜市場再也看不見雞籠。有鑒於此,作者做了一些雞籠及活雞活鴨,希望令大家知道以前市場充滿雞鴨熱鬧叫聲的日子,保存這份鮮活的回憶。

湯潤琴

湯潤琴的(Tong Yun Kam, Piano)「黏土情結」至今已有十多年了,不但熱情未曾消退,而且在風格、設計、大小規模都更上一層。作品更加精緻、細微。她仍在鞭策自己,繼續學習、鑽研,讓大家能繼續欣賞不同作品。期許在未來的時間內,自己能有更大的飛躍,得到更多的認同。

自2004年開始湯潤琴便積極參與展覽,包括太古城「懷舊香港情」(2010)、第46屆工展會微型藝術展「香江歲月」,並於現場設工作坊教授格仔餅(2011)、中環展城館「獨特的香港縮影」(2012)、青衣城「祝『節』盛會:中港台三地微型藝術聯展」;部分作品教學「平安包山」、「車仔檔」等,更收錄於微縮手作書《消失中的香港》1至5輯。

《熟食街》

《熟食街》,作者:湯潤琴 Piano Tong (香港),尺寸:1:12/45(w) x 45 (d) x 15(h)cm
《熟食街》,作者:湯潤琴 Piano Tong (香港),尺寸:1:12/45(w) x 45 (d) x 15(h)cm

《熟食街》裡有著不同車仔檔,有生菜、魚肉、碗仔翅、煎釀三寶、雞蛋仔、魚蛋粉、粢飯、油器等,都是小市民非常熟悉的,但隨著經濟高度發展,街頭小食也漸漸消失。作者藉此作品為大家回味一番。

陳慧姬

陳慧姬於2003年開始創作1:12微型食品及情景,編寫個人作品網頁「姬姬縮小之物」,2005年正式開始教導微型藝術至今。

小時候的陳慧姬十分喜愛手工藝,6歲時經媽媽的教導已學會給娃娃編織冷衫,甚至縫製了一些「絨毛小動物」。中學時代接觸黏土花後也在兩年間學會混色及黏土運用的技巧。然而在一時無故放棄了手工藝,又經歷了喪父的打擊,人生陷於低谷。數年後一日在舊居大掃除時,無意發現一堆棄置已久的黏土工具及顏料,才恍然大悟,自己失去的其實就在身邊,只是當時未有珍惜。從那時開始,陳慧姬便決定再次拾起工具及顏料,重拾往昔的衝勁及帶着興奮愉快的心情,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夢幻「小人國」。

《舊式茶樓》

《舊式茶樓》,作者:陳慧姬 Maggie Chan (香港),尺寸:1:12/25(w) x 40 (d) x 30(h)cm

「茶樓」── 一個香港人共同成長的地方,由最初禁止女性出任,普及到今天閒來隨時可以去的地方。不少香港市民的腦海中,都烙印著與家人去茶樓的童年回憶。作品中最特別的是點心車,以前的茶樓每款點心都放置在點心車上,放置蝦餃燒賣的點心車自然是「被圍攻」的對象。現在大部分的茶樓都用點心紙取代了點心車,避免了人車爭路的時候,但也少了爭點心的樂趣。

《時光微旅-中港澳臺袖珍藝術交流特展》目前已進入倒數﹕提醒愛好微型袖珍藝術的愛好者,勿忘在2014/3/2日前,前往佛光緣美術館(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10樓之一)參觀!(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袖珍藝術的魅力在哪里呢?它它不僅是小巧、可愛,維妙維肖,有時可能勾起童年「家家酒」回憶,但更多的是被它的精緻又真實的程度所驚奇,進而令人想更貼近、更深入。
  •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想重拾昔日香港老街景致,中國新年期間不妨抽空到九龍旺角始創中心去逛一逛,肯定可以記起許多的回憶。20位微型藝術好手,呈現懷舊及現代慶賀新歲情景。
  • 中國大陸袖珍藝術的愛好者是很多,但創作者還是少。來自北京的西樹從小對傳統事物情有獨鍾。聽父母輩提起過往的一些文化習俗,內心十分嚮往。他從電影《霸王別姬》得到靈感,製作了這個戲園子,然而,他表現的不是粉墨登場的熱鬧,而是而且是《曲終人散》的空蕩、狼籍,隱含了對《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省思。
  • 《海鷗食堂》是一部淡淡的、慢慢的、溫暖人心的電影。藍白基調、清爽、潔淨的餐廳、飯糰是食堂的招牌、美味可口健康的青時是主廚的堅持。想不想做下來享受香香的肉桂捲、濃濃的好咖啡?北歐風格的街道、石磚地面,一旁的碼頭市場販賣著豐美的蔬果、花卉。想不想騎著單車享受港邊和煦的陽光?袖珍藝術的趣味就在於此﹕她讓我們追求夢想、留住美好。
  • 香港地小人稠,寸土寸金,人們善於在有限空間中靈活安排格局。在空間的限制中往微觀發展,或許這是香港出現許多優秀微型藝術家的原因吧?他們多以念舊的情感塑造出他們從小熟悉的各種景象和建築,這些在快速發展的都會中逐漸或已經消失的種種,反映出香港本地的特色和現實中社會的變遷。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