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遇到的神仙

作者︰陸文
font print 人氣: 563
【字號】    
   標籤: tags: ,

明代有個叫張文僖的人,他年輕時有一次北上參加科舉考試,遇到一位頭戴青巾、衣著樸素的道士一同搭船。船上的人都怠慢道士也看不起他。張文僖對他卻非常敬重很有禮貌。

有一天,張文僖讀科舉考試的示範文,道士問道:「您為什麼總是手拿這一本書,看來看去不放呢?」張文僖說:「書必須反覆溫習,才能記熟。」

道士說:「書看一眼就可以了,哪裡用得著反覆溫讀呢?」張文僖說:「您讀書能這樣嗎?」道士說:「能。」張文僖就把書交給他,道士看了一眼,就能背誦下來了。

張文僖心裡想,這道士年輕時,一定讀過這篇科舉考試的範文,現在才能夠表現自己記性好。於是,又抽出一本《洪武正韻》,為難他說:「這部書,您也能一看就記下來嗎?」道士說:「這部書難,必須看兩遍,才記的下來。」於是他就看了兩遍,又背誦出來了。

這麼一來,張文僖知道他是一個奇異的人了,得到機會時,就詢問他關於自己未來的事情。

道士說:「您有三件大事。其中第一件事,是考上狀元;第二件事,是買饒正己的房子;第三件事,是在滕王閣飲酒三天。」

張文僖問道:「其中第一、二件事,我能理解。但第三件事,是為什麼呢?」道士說:「再過一些時間,你到那時,自然就會知道了。」

張文僖又詢問他的姓名,道士說:「我叫徐慧,字子奇。《忠孝經》裡有我的名字。」說完,告辭走了。從此以後,再也沒見到他。

後來,張文僖果然考中了狀元,在翰林春坊裡作官。

張文僖為官正直。後來因為彈劾大學士劉吉的奸邪行為,沒有成功,反而被劉吉打擊報復,貶官到南京作工部員外郎。他順路經過南昌時,當時兩院和三司的各位官員,都仰慕他剛直的名聲,於是在滕王閣中準備了酒席,款待了他三天。

在這期間,他乘機抽空遊覽了鐵柱觀。道觀中的一個人,正在讀《忠孝經》,張文僖借來翻閱,見到道士所說的徐子奇這個人,原來是晉代的仙人。《忠孝經》裡詳細敘述了徐子奇是一位孝子,孝敬父母,死後成了神仙的事跡,十分動人。

張文僖後來,果然買下並居住在饒正己的故居。他一生中的三件大事,都被徐道人早年的預言,一一說中了。

張文僖從徐道人因為純孝而成神仙的經歷中,領悟到「人生至孝,實在重要」的道理。

正是:

人生在世孝為先,
孝敬父母能成仙!
可憐世上不孝子,
枉得人身路走偏!

(事據明代朱國楨《湧幢小品》)#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清某一年,四川張姓和李姓兩秀才,年少登科,顧盼自豪,正當春風得意之際............
  • 方老婆婆的獨生女到了適婚年齡,來做媒的非常多。方老婆婆生怕招個女婿不老實,將來母女要吃苦,七揀八揀竟一個也不中意。她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了一個挑選女婿的辦法來。
  • 西馮翊人嚴生,家住在漢南。有一次,他到湖北襄陽的峴山去遊玩,在山中拾到了一樣東西,形狀很象一顆彈丸,黑顏色大大的,閃閃發光,看上去通體透明,好似一顆黑水晶。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