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樂

笛仙 無名老翁

作者:朱月明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

洞庭商客呂鄉筠,常用洞庭的魚蝦販江西雜貨,可獲取十分之一利潤,利潤外還有剩餘就資助貧窮的親友,再有剩餘的就救助窮人,而自己從來不積蓄存錢。

呂鄉筠擅長吹笛,每遇到好山水,沒有不駕舟遊賞、吹笛而去。

一次,在一個中春月夜,呂鄉筠船泊在君山旁擺一樽酒獨飲。飲一杯吹笛數曲,忽然看見煙波浩淼中有一漁舟駛來。漁舟漸漸駛近,見一鬢眉花白的老翁駕著一條漁船,舉止行為不同凡人。
呂鄉筠放下笛子站起來迎了過去,老翁將漁舟繫在呂鄉筠船上,走過船來。

寒暄後老翁說:「聽你的笛聲嘹亮,曲調不一般,我過來看看。」呂鄉筠沒說什麼。又飲了幾杯酒老翁又說:「我少時!學過吹笛,可以讓我教教你嗎?」

呂鄉筠平素對求教好學的體會很深,站起參拜老翁說:「願作你的關門弟子。」老翁於是從懷袖裡取出三管笛子。一管大如雙臂合抱,第二管如常人用的一般大,第三管小如細筆管。呂鄉筠又一次下拜,請老漁翁吹一曲聽聽。

老漁翁說:「最大的那管不能吹它,中間的那管也不能吹。老漢我可以用最小的這管為你吹一曲,但不知道能否吹到終了?」

呂鄉筠說:「我想聽聽您說的不可以吹的那管。」

(Mau Horng/Fotolia.com)

老翁說:「最大的那管原本在天上,是為天上的諸位天帝、元君和上元夫人們,伴奏上天的神樂而吹。假如在人世間吹它,就會人消地隱、日月無光,五星失位,山巒崩塌,餘下的後果我就不說了吧。

第二管笛是給諸位洞府仙人、蓬萊、射姑諸仙島、仙山上的方士,和崑崙山西瑤池王母娘娘合仙樂而吹。假若在人間吹它,就會石飛沙走、翔鳥墜地、走獸腦裂、五星內錯,稚幼的生命都會被震死,人眾沒有路可走,餘下的後果我就不說了。

最小的這管,是老漢我與朋友同輩可以娛樂,世上萬物、眾生都可以聽。但是一旦吹起來,他們都會不安分的,是否可以吹完一曲還不好說。」

老翁說完後,抽出最細的那管笛子吹了三聲,湖上颳起了大風,波浪激蕩,魚鱉噴跳,呂鄉筠和童僕們驚慌恐懼。吹了五聲六聲,君山上的鳥獸嘶鳴吼叫,天上的月亮昏暗無光,湖上的各種舟船搖蕩,船上的人驚慌失措。

老翁於是不吹了,連連飲酒數杯,吟詩一首:「湖中老人讀黃老,手援紫藟坐翠草。春至不知湖水深,日暮忘卻巴陵道。」吟完又喝了數杯酒,對呂鄉筠說:「明年秋天,與君還在此處相聚。」說完於是搖著漁舟離去,漸漸隱沒於湖波深處。

到了第二年秋天,呂鄉筠十旬就在君山旁等候老漁翁,然而始終沒有再見到他。

這位仙翁不知因何爽約,也許是呂鄉筠就這麼大的福分,再大就無福消受了吧!

(出《博異志》)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晚期和中華民國時期的疆域
  • 正史記載,北宋的太祖皇帝有很多德政,開創了繁榮的北宋王朝。
  • 現在世界上音樂學院的聲樂教育,基本上教的是傳統歐洲聲樂技術,尤其是以意大利聲樂技術為主體的美聲唱法。而在中國古代,有比這種美聲唱法更好的聲樂技術。
  • 六講 中國的傳統節日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