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待痴弟 化災為平安

作者:朱月明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68
【字號】    
   標籤: tags: , ,

唐玄宗時的御史大夫魏方進,有一個15歲的弟弟不會講話,總是鼻涕唾沫滿身,兄弟親戚們都把他看作傻子不撫養他。只有他的一個姐姐可憐他供給他衣食,讓僕人為他清洗沐浴,毫無倦色。

一天早晨,他在門外曬太陽搔癢癢,他的鄰居看見一個紅衣使者,帶著幾十個騎馬的來到跟前問道:「仙師在哪兒?」紅衣使者隨即走到搔癢者面前鞠躬,俯身稱謝。

過了一會兒,搔癢者忽然高聲叱道:「為甚麼來晚了?事幹完了嗎?」紅衣使者說:「尚有一些未辦完。」他又說:「為甚麼不速去了卻呢?快去吧!」只見他神采奕奕,洞明事理,聲音明朗通暢,毫無痴病的樣子。

等到紅衣使者們走後,他又恢復到先前那樣,鼻涕流到口邊,不停的搔癢。

那天夜裡他就去世了,魏方進等家人雖然對此事感到驚異,卻並不把他當作異人,只是草草地裝殮了他。只有那位姐姐悲慟不已,偷偷地為他舉行了葬禮,到了入殮的日子,就把她平常最愛惜的一件黃色繡花披襖子偷偷地置於棺中。

後來魏方進隨皇帝到馬嵬坡,那位姐姐也隨其同去。後遇禁兵叛亂,殺了楊國忠。因魏方進是楊國忠的親戚,魏方進和他的家族全被牽連而遭到大禍。當時他的姐姐偶然走出客店,聽說有災難發生就逃走了,丟下三個五、六歲左右的兒女在店中,大概性命不保。

等到第二天早晨軍隊撤走了,她試著回到店裡去尋找三個兒女,見店中屍體遍地。東北角的一張床上似有衣服,走近一看三個兒女全在床上,身上蓋的竟然是當年葬痴弟時裝進他棺中的黃色繡花披襖子。她悲喜交加,放聲慟哭。母子四人一塊逃入山中,全都倖免於難。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幾頭馿被圈養在圍欄裡,怎麼也出不來。可是有一頭馿竟然用嘴將欄杆搬開,很從容地出來了。
  • 古人都很重視誓言,所以丈夫聽接生婆發了這樣的毒誓,就不再懷疑她了,反而懷疑.....
  • 古人遵守諾言,言行一致,對於一句交託的話,能做到終身不忘,而真正成為良知、正義、感恩的人。踐約守信是誠實做人的核心,是為人處世道德標準的要求,是對自己良心的忠誠和對他人的負責。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