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待痴弟 化灾为平安

作者:朱月明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68
【字号】    
   标签: tags: , ,

唐玄宗时的御史大夫魏方进,有一个15岁的弟弟不会讲话,总是鼻涕唾沫满身,兄弟亲戚们都把他看作傻子不抚养他。只有他的一个姐姐可怜他供给他衣食,让仆人为他清洗沐浴,毫无倦色。

一天早晨,他在门外晒太阳搔痒痒,他的邻居看见一个红衣使者,带着几十个骑马的来到跟前问道:“仙师在哪儿?”红衣使者随即走到搔痒者面前鞠躬,俯身称谢。

过了一会儿,搔痒者忽然高声叱道:“为什么来晚了?事干完了吗?”红衣使者说:“尚有一些未办完。”他又说:“为什么不速去了却呢?快去吧!”只见他神采奕奕,洞明事理,声音明朗通畅,毫无痴病的样子。

等到红衣使者们走后,他又恢复到先前那样,鼻涕流到口边,不停的搔痒。

那天夜里他就去世了,魏方进等家人虽然对此事感到惊异,却并不把他当作异人,只是草草地装殓了他。只有那位姐姐悲恸不已,偷偷地为他举行了葬礼,到了入殓的日子,就把她平常最爱惜的一件黄色绣花披袄子偷偷地置于棺中。

后来魏方进随皇帝到马嵬坡,那位姐姐也随其同去。后遇禁兵叛乱,杀了杨国忠。因魏方进是杨国忠的亲戚,魏方进和他的家族全被牵连而遭到大祸。当时他的姐姐偶然走出客店,听说有灾难发生就逃走了,丢下三个五、六岁左右的儿女在店中,大概性命不保。

等到第二天早晨军队撤走了,她试着回到店里去寻找三个儿女,见店中尸体遍地。东北角的一张床上似有衣服,走近一看三个儿女全在床上,身上盖的竟然是当年葬痴弟时装进他棺中的黄色绣花披袄子。她悲喜交加,放声恸哭。母子四人一块逃入山中,全都幸免于难。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几头馿被圈养在围栏里,怎么也出不来。可是有一头馿竟然用嘴将栏杆搬开,很从容地出来了。
  • 古人都很重视誓言,所以丈夫听接生婆发了这样的毒誓,就不再怀疑她了,反而怀疑.....
  • 古人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对于一句交托的话,能做到终身不忘,而真正成为良知、正义、感恩的人。践约守信是诚实做人的核心,是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要求,是对自己良心的忠诚和对他人的负责。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时,经过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嫡母孙氏,当年小玄烨的奶娘,出来给康熙磕头。康熙当时拉着她的手,对周围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当时正是春天,厅堂前有萱草盛开,康熙手书“萱瑞堂”,赐给他的孙氏奶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