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很有同情心 有的人卻沒有

人氣 2654

【大紀元2016年06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金沙編譯報導)多數人都認同,能夠感受他人的情緒,對人有多一點同情心的人,通常人際關係會更好。有趣的是,有些人看到別人有困難,很自然就主動伸出援手,有些人卻猶豫不決,冷眼旁觀或視而不見。

作家伊麗莎白‧伯恩斯坦(Elizabeth Bernstein)在華爾街日報撰文闡述她對同情心的看法。伯恩斯坦女士說她曾經在經歷了一連串不順利的事件後,遇到一位陌生女士主動伸出援手幫她脫離困境令她感動不已。那次的經驗也令她感悟到為什麼有些人能夠適時的對人表達同情和體貼,而有些人卻似乎視而不見,絲毫表達不出對他人的在意和關心?

心理學家將同情定義為善於體察他人正面或負面的情緒,除了能夠感覺到別人的悲傷和憤怒外,也能夠感受別人的驚喜和喜悅。同情心也就是將心比心。

研究人員定義一般人在面對別人的情緒時會有兩種反應:一種稱為「移情關注」(empathic concern)或提供照顧,把自己看成照顧和支持別人的人;另一種稱為「移情窘迫」(empathic distress),覺得受到別人情緒的威脅,因而只關注自己。他們也許為了減少不舒服的感覺而去幫助別人,但是他們保持距離,不願意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以避免自己在情緒上的尷尬。

童年經驗影響同情心的表達

加州大學科學中心主任托馬斯(Emiliana Simon-Thomas)認為,表達同情的能力部分是天生的,但是怎樣正確閱讀他人的情緒和反應卻來自於童年的經驗。從我們的父母、家人以及親友身上,我們學到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如果看到他們面對別人的情緒時不是逃避就是壓制,那麼你似乎也「應該」對情緒逃避和壓制;如果他們對情緒的反應是既寬容又關心,那麼似乎你也「應該」如此做。

一位21歲的大學男生海頓來自單親家庭,母親對他很嚴厲。他不理解為什麼女友明白的表示需要他的體貼和關心,對他來說,表達情緒很困難。即使他為她的成功而高興,他也無法表現出來在意和支持,甚至連她生病時他也讓她獨自跑到洗手間去嘔吐大半夜,自己坐在一邊看。他不幫忙,更沒有體貼和安慰,使她對他的情感充滿懷疑。

同情心不分男女皆有

那麼是不是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會表達同情?荷蘭的心理神經內分泌(Psychoneuroendocrinology)期刊上有一篇三月份的文章指出,許多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能勝任需要同情心的工作。然而這項結論卻引發很多社會學家的憤怒,認為這和性別的關係不大,而是我們被社會教導成的角色所決定。女性認為她們的角色應該溫柔善良,便努力的表現出體貼關懷,男性則被要求剛強。

史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札克(Jamil Zaki)的研究發現體察他人情緒的能力,男女的表現沒有什麼分別。只是人們選擇要不要對別人給予同情,要多給點還是少給點同情。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對他人的困難有不同的「同情差距」 (empathy gap)。一般來說,如果自己曾經面對並且克服了相同的困難,對正在經歷相同困難的人同情就會減少,大概是忘記了困難的程度,或是覺得自己能夠克服,他也應該能夠克服;如果自己沒有經過那種困難,同情的程度就會比較高。

展現同情心的藝術

心理學家建議:

  • 注意你對他人情緒的反應。你在判斷對方嗎?認為你沒有能力幫助他嗎?試著挑戰你的假設。
  • 仔細聆聽。眼睛看著對方,專注地問問題,重述以便確認你聽到的內容。
  • 接納對方的感覺。請記住,僅僅表達你的關心也能對他人有幫助。
  • 不要跟對方說不要生氣或傷心,或你怎樣做更好。你不需要解決問題,只要理解他們的感覺。

其實人們重視的不一定是對他人情緒上的「精確」瞭解,而是對他人情緒上的關懷。2012年出版的《家庭心理》期刊指出,人際關係的滿意度更需要的是關懷他人情緒的「努力」 。換句話說,當伴侶在情緒上對另一半表達關懷和支持時,即使不瞭解對方的情緒,不管對方是男性或女性都會快樂很多。

責任編輯:茉莉

相關新聞
青春會客室:大學新鮮人煩惱人際關係
避開這一認知陷阱 它會摧毀人際關係
愛的抱抱 讓人際關係更親密
懂得拒絕 人際關係更健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