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鑰】

【人生之鑰】窮秀才怎能收養百多名棄嬰?

作者:泰源
一介窮秀才收養百多名棄嬰,驗證為善最樂的道理。(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514
【字號】    
   標籤: tags: ,

古人留給後代這句話:「為善最樂」。怎麼說呢?會有實質的後果嗎?大凡為善的人,後代必然興盛,為惡的後代必然敗落,這是人間常理。清代《履園叢話》的作者錢泳認為,為善像是積財,積久自然富有,為惡呢就是耍弄刀劍兵器,玩得多玩得久,哪有不受傷的道理。

為善最樂 收養棄嬰

回到清朝時期,桃源縣有一名秀才名叫陳宗洛,他為人秉性慈善,然而家中極其貧窮。他們家鄉原本有一所育嬰堂是用來收養孤兒的,因為缺乏資金,廢棄很久了。陳宗洛想要募集捐款或物資,來復辦這個育嬰堂,於是就在鄉里勸捐。

一天他到鄉中一個富人處,這位人士是個守財奴,不但沒有解囊相助,而且還對陳謾罵,他說:「一個迂腐、寒酸的窮秀才,不自量力。我的錢不是偷來、搶來的,豈肯給你們拿去做些無關緊要的事!」

陳宗洛氣憤地回到家裡,將家人召集過來,對他們說:「我很慚愧我的志向不能在鄉中實行,但願全家大小,我的妻妾和子女,還有弟、侄,你們都能體會我的心願,大家一起來做,辦起這座育嬰堂。」他們一家都認同他的理念和心願,都願意配合去做!

陳宗洛接著說出具體的做法:「從現在開始,凡是我們家族的男女,世世代代共同遵守今日的誓言:凡是見到被遺棄的女孩,必須收養下來,交給族中有乳的婦人撫養。如果乳婦身邊的孩兒已經太多,不得已交付給無乳的人,就用米粉和蜜製成的蜜餅來餵養。

「當小孩養到二三歲時,倘若有貧乏的人家願意娶去做童養媳,只要家長是忠實厚道的,那就可以把女童交給他們。出養時只須在姓氏上加上一個陳字,叫『陳某氏』,就如我們陳氏所出。並且約定此女童長大後,也要接受養育棄嬰的職責,分乳養育她們。這樣就能不斷綿延擴展,挽救棄嬰的生命。」

陳宗洛當時是三十六歲,到了九十歲壽誕,子孫滿堂,富貴雙全。歷年來由陳氏所收養的「陳某氏」都來舉杯祝壽慶賀,就像親戚一樣。一算之下,總共有一百七十六人。

席上,陳宗洛喜氣洋洋地說:「古人說為善最樂,不相信嗎?!別人喜歡收乾兒女,不知比起我們『陳某氏』怎麼樣了?可惜當年罵我的富人已經死去三十多年了,我想拜謝他當年的刺激,促成了這善舉,可惜現在是不可能了。」

有客人問:「以前罵你的富人自然是謹慎守護自己財富的人家,不知今日他的後人如何呢?尚能保持富有嗎?」

陳宗洛回答說:「說起那個人也可憐,五十多歲時,三個兒子全都夭亡了。疾病、死亡、訟事、盜賊接踵而來,家財耗散,竟然貧乏到不能自存。有一年,我在綠蘿山私塾中教書,他要求在館中找份事幹,我也不念舊惡,可憐他老而無依,又是同鄉,就收留了他。最終他不甘於寄人籬下,十個月後又自行離去。後來竟然沿街乞食。」

客人又說:「倘若當初那人肯行善助人,結果該不至於這樣的淒涼吧!」陳宗洛點頭道:「可不是嘛,天給人以財富,原是叫人順著天意行善造福的,若能以財助人,天就不會奪走他的財富,又怎麼會讓他破落呢!」

客人回答:「但願人人都能明白此理,勉力效法陳君的雖貧而富,不要學罵陳者雖富而貧呀。」(資料來源:《北東園筆錄》)

為善最樂 助人保祖墳

再到宋朝去看一個書塾教師幫人「保住祖墓」的故事,他也得到現世的福報,這事是怎麼發生的呢?

古人說為善最樂。 (pixabay)

孫文祥是福建人,他在書塾教書。宋開禧年間,書塾休假,他從浦城(在福建省最北端)歸家,途中經過霍童鄉時天色已晚,他舉目四望,想要找個棲息一宿的住處,剛好看到山邊有一座草屋,於是前往借宿。

夜半時分,他聽到屋內有哭泣聲,覺得奇怪便起身尋視,看到屋主夫婦對泣。主人說:「我兒子沒有出息,要賣掉這棟房屋,我們明天就要被迫遷往他處,所以不禁悲傷起來。」孫文祥回答他們說:「你們不必憂愁,這個事我會替你們想辦法。」

第二天早上,當孫某醒來時,發現自己昨天所睡的地方竟然是一座墳墓,心中大驚。但想起昨夜答應了的事情,便在墓旁守候。到了中午,看見一個穿著長袍的人,拿著鏟子、畚箕前來。孫某問他要做什麼?那人回答說:「因為家裡貧窮,所以想把祖墳遷葬他處,將這塊地賣給別人,好養活家人。」

孫文祥將自己當塾師的薪資和所剩的銀兩,全部送給了對方,也不留下姓名就走了。幾天後,孫文祥夢見那對夫婦來拜謝,說道:「受到你的厚恩,無以為報;現在送兩隻鳳雛來感謝你。」

孫文祥後來果然得到兩個兒子,長子名附鳳,次子名翼鳳,日後兩人同登科第,官至公卿。(資料來源:《涉異志》)

@*#

──點閱【人生之鑰】──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今的年代很少有人在講「五行」了。但在中國的古代,人們知道五行是天帝賜給大禹治理天下的九大法則的第一種。雖然有些現代人不相信五行,不過,五行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周行。本文舉一個「命中利北不利南,在南方一試難中,在北方則隆隆直上」的實例。
  • 清朝時,海寧郭去非,他生來就對琴弦的聲音情有獨衷,在襁褓中聽到有人彈奏琵琶,就在母親的懷中歡喜躍動。少年時學琴之後,幾十年中不分寒暑,從早到晚都在彈琴。因此,心境平和,恬淡寡慾,不但沒有追求富貴之心,即使面對外界的誘惑和嘲笑都不為所動。人們卻視他為痴人,沒有人知道他真正的才能。
  • 杭州人邵藝洲,性情爽直,喜於交遊。有一次他在街市上偶然看見一個賣藝乞丐。這乞丐舞弄的刀劍棍棒,各種各樣,都能出神入化,絕妙異常。邵藝洲心裡明白此人本領高強,不是尋常的乞丐。……後來他們怎樣變成了生死之交?
  • 清朝的華亭人汪瑾,五十多歲時在京城仍然布衣不第。秋風吹起,他十分厭倦在外客遊,動了思念家鄉之情,便乘船南歸。在歸途他遇上了不尋常的事。陰陽兩界人事相通的事給世人展現了善惡終有報的道理。
  • 一對來自不同家境、貧富差距極大的男女同學,有志竟成終成眷屬,但是,後來遭逢戰亂生離死別……,道盡人生無常。
  • 距離嘉興三塔灣二十里,有一座塔孤零零地立在官塘旁邊。塔上下共七層,高約十餘丈,中層刻有「鶴秀」兩個大字。塔面臨大河,背後全是農田,旁邊並無寺廟。路過的人以為是當地人為鎮壓風水方面建造的塔,但卻不知道塔名是什麼意思。後來問秀水縣的人,才知道塔並非為風水修建,而是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 浙江海寧地區有一姓查的人,在科舉考試上一直很不如意,考到了四十多歲時還沒有考上,家中十分貧苦。有一天,他來到了關聖祠祈禱,隨後求得一籤,籤詩中有「南販珍珠北販鹽」一句,於是打算放棄科舉考試,進入都市去經商。經商無著,因緣際會,因為幫助了他人,助成了他的事業。
  • 王皇后與永曆帝感情非常好,在顛沛流離的日子裡,他們患難與共,相互扶持,將風雨飄搖的南明苦苦撐了十六年。示意圖。(公有領域)
    一個書生遭喪父之痛時,未婚妻被改嫁,赴考之日正是他失婚之時。後來他幸逢貴人,竟然幫他找回了未婚妻,挽救了婚姻。這事是怎麼發生的呢?
  • 何醫生給兩人病情相似的人開了同樣的藥,結果卻大不同。他茫然若失地說:「今天才知死生在命,不在藥的功效,也不在醫生的技術啊。」從此閉門謝客,許多年不再談醫術了。
  • 粵語中有這樣一句方言:「財來自有方,唔使咁彷徨。吃幾多,著幾多都系整定噶。」意思是說:一個人發起財來自有它的方法,無須你煞費苦心地去籌謀。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都是註定的。本文的故事就能反映出這一點道理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