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之徽墨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徽墨的生產始於南唐。創製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葉至唐未,由於藩鎮之亂,連年征戰,大量的人口和經濟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縣)南遷,為黃山白岳之奇和練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時得皖南的古松為原料,又改進了搗松、和膠等技術,終於創製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經久不褪,香味濃郁的佳墨。南唐後主李煜,酷愛書法繪畫,召奚廷擔任墨務官,並賜給「國姓」。於是,奚氏全家一變而為李氏。李廷成為古今墨家的宗師。宋宣和年間,就出現了「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局面。
  
宋時,歙州形成了「徽人家傳戶習」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況。黟縣的張遇、黃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吳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紀制墨業的著名人物。張遇是油煙墨的創始人,以制「供御墨」聞名於世,其「龍香劑」為歷代收藏家追求的瑰寶;沈以佔松煤用脂、漆滓燒之,得煙極黑,名為漆煙,人稱其墨「十年如石,一點如漆」;吳磁所造之墨的妙處在於「滓不留硯」,曾得宋孝宗犒賞緡線二萬的獎勵。風靡一時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譽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的優點,被稱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後,蘇東坡寫下「一如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的詩句悼念他。
  
宋善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歙州更名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統一定稱為徽墨。「徽墨」之 名逐漸形成,相沿至今。
  
到明代,經受元朝貴族嚴重摧殘的制墨業重新復甦;制墨工人激增,文人兼作制墨成為一時的風氣。特別是明朝嘉靖到萬歷年間,隨著徽州商業的繁榮,使徽墨傳遍全國,乃至海外。據明末麻三衡的《墨志》記載明代徽州墨工竟達一百二十多家。嘉靖年間的方正、邵格之、羅小華以及萬歷中期的程君房、方於魯、汪春元、葉立卿等,都是相繼興起、各樹一幟的代表人物。這時期的制墨特點是「桐油煙」、「漆煙」被廣泛採用,並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十幾種貴重原料,不僅質量精良,而巨墨譜的圖式、墨模的雕刻,也各盡其美,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如程君房制的「玄元靈氣」墨,董其昌讚賞說:「百年之後,無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後,無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與程君房同時馳名墨壇的當推方於魯。方氏精製了一種「九玄三極墨」,被譽為「前無古人」的佳品,聲譽已經「傳九士,達兩都,列東壁,陳尚方」。在此期間,富有裝飾性的集錦墨,也開始出現,就連裝墨的漆盒也非常精緻。
  
至清初,制墨傾向於實用美觀,集錦墨和另錠墨進一步盛行。歙縣的曹素功、績溪的汪近聖、歙縣的任節庵以及稍後崛起的胡開文,被稱為清代四大造墨名家。相傳康熙皇帝南巡時,曹素功獻墨,頗得賞識,遂賜「紫玉光」三字,於是名聲益震。汪近聖以制集錦墨著稱,「其雕鏤之工,裝式之巧,無不備美」,他的次子汪惟高曾應召人清內府教習制墨。咸豐年間,胡開文的墨店由於徒孫眾多,分佈大江南北,故其墨行銷國內外,獨領一時之秀。胡氏的「地球墨」,於一九一五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和南京南洋勸業會憂等獎狀。時至今天,年淹代遷,人們仍能看到胡氏早期的「織耕圖墨」、「四閣藏書墨」以及「蒼佩寶墨」等珍品。

(資料來源:世華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房四寶中的硯,以廣東的端硯和安徽的激硯名列前茅。歙硯原料產於婺源龍尾山、仙霞嶺一帶,綿延數百里。尤以龍尾山西麓武溪鄉產高檔的硯石料。龍尾山高二百仞週三十里,幽谷謀潭,草木蔥貧,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現山」之譽。從《婺源縣誌》上看,產石之佳者,不盡在龍尾山,尚有驢濟,洗泥坑、洞靈巖等處。統稱歙石,或婺源石。
  • 明清之交的江南無錫,既有粱溪回流、蠡湖煙波之風光,也有名流薈萃、詩賦鼎盛之風流。這片吳中繁華之鄉,在閨秀文學盛況空前的時代,也孕育了一位以詩詞傳世的才女——顧貞立。
  • 「天地英靈之氣,不鍾於世之男子,而鍾於婦人。」明清以來,許多文人認同這一論點,重視女子才華,因而這一時期才女大量湧現,才女文學之繁榮,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古人品評明清才女,大多推舉商夫人為冠。這位商夫人,就是名重一時的江南賢媛商景蘭。富庶而風雅的江南大地,才、德、貌俱佳的名媛閨秀數不勝數,商夫人為何能居首位?她又具有怎樣的英靈之氣呢……
  • 在中國古代,像名醫扁鵲這樣對「病」與「死」有著極佳判斷力的醫生還有許多。本篇將介紹明朝醫籍中記載的幾位。
  • 西湖之畔,段家橋頭,有一處小攤格外引人矚目。攤位上擺著一幅幅頗具元人筆法的淡墨山水,畫作上題著娟秀的小楷——「黃媛介」,攤主恰恰是位布衣荊釵的少婦。一旦賺夠一日的生活費,她就匆匆收攤,不肯再作畫。 女子拋頭露面來養家糊口,在古代稱得上是一大奇聞。這位獨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興的名媛淑女黃媛介。她和姐姐黃媛貞,更是一對才女姐妹花。時人對她們有一段知名的評價……
  • 「我謝絮才,生長閨門,性耽書史,自慚巾幗,不愛鉛華……」一齣獨幕劇,一場獨角戲,吟唱著清代女子的才情與心志。這部雜劇名為《喬影》,甫問世就被之管弦,傳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頗似有井水處必歌柳永詞的盛況。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為什麼如此幸運?蔣家與布袋和尚的奇特緣分……虛雲和尚憑藉什麼,收服了民國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翠碧如絹的蕉葉,可入詩、入畫,是傳統藝術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閨秀,以此為名號,在良辰美景中結社唱和、賦詩填詞,為當地帶來一幕幕文化盛宴。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園詩社。
  • 明末的某個煙雨時節,蘇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現了一位攬勝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驟雨,他躲進一座莊園,卻駐足在庭院中,憑欄觀魚,困倦之際忍不住沉沉睡去。當晚,莊園主人就夢見山中別業,有神龍臥於欄杆。次日清早,主人親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