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普度節

惠文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在傳統的習俗中,黃曆七月俗稱「鬼月」,也就陰間裡所有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
全被放出來覓食,從七月一日到七月三十日,鬼門關閉才重返陰間。

所以民間對七月的禁忌滿多的,什麼七月不能嫁娶、不能搬家、不能出門旅行、不能晚歸、不能到水邊玩水……等等。

那「中元」的名稱是來自於道教,而中元指的就是道教信仰的最高神只「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因此七月十五這天,民間都會祭祀地官大帝,而地官大帝相傳也就是古代賢君大舜,所以民間就以祭祀地官大帝,感謝大地的福佑,作物得以生生不息。

那中元普渡的由來,相傳「目犍連」也就是目蓮尊者有一天,他透過他的神通眼,突然看到了自己死去的母親混在惡鬼群裡,餓的不成人形,備受痛苦,於是目蓮尊者用缽盛飯,端給母親,誰知,飯一入口,頓時化成炭火,目蓮尊者看到自己的母親被受煎熬,內心真是痛苦不堪,立既去見佛祖,請求佛祖指點,如何營救母親脫離苦海。

佛祖說:「你母親生前自私刻薄,不做善事,所以才會有這種報應,要救她不是你一個人能辦得到的,你必須在七月十五當天,為各地出家準備羅列百味五果供養眾餓鬼,結合所有僧侶及眾神的威力,不但可以拯救陷在地獄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讓他們也脫離苦海」。

於是目蓮尊者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終於解救自己的母親,並普渡了別人的父母親;在佛教稱為「盂蘭盆」法會。

這種習俗一直傳承下來,於是就成為中元普渡的儀式,那在家家戶戶門前普渡時都會擺設長長的供桌,供桌上擺著很豐盛的祭品,還插著「慶讚中元」的旗子,使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養他們的地方。

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或是以各行各業為主,例如:市場普渡;也有里長來主辦,社區鄰里為對象。祭品不拘,通常都很豐盛,糕點和粿類通常都不能少,因為七月天氣炎熱,祭拜時間又長,所以食物容易腐爛,以前的人都認為七月普渡的東西容易壞,是因為那好兄弟、孤魂野鬼來吃過,其實不是這個因素,而是因為天氣熱、時間長的關係。

各地有許多傳統的普渡活動,尤其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有特色的放水燈,宜蘭的搶孤,人們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中原普渡祭拜孤魂野鬼,讓牠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誠,而結合目連救母的故事來傳楊孝道,也勉勵人多行善事,發揮人溺己溺的精神,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相傳很久以前,福建的某一山中,住著一戶貧窮人家。有一年夏天,家中的老婦人,因在炎炎烈日下辛勞工作而致中暑。老婦人的兒子看到後心急如焚,趕到山上去找草藥。在大太陽下急促地奔跑到山上,藥草還沒採到,他自己卻因焦慮慌亂,也中暑昏倒。
  • 一大早,全家大小都圍在大篩子旁邊,等著母親把糯米糰捏成玻璃珠大小,大家爭先恐後的搓起湯圓來,還比賽看誰搓得比較圓、比較快……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中華文化自來就發現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陰陽生剋之道表現在天地人間,表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節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該當端午節莫屬了!讓我們來輕輕揭開這道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面紗,找找端午節俗中蘊含哪些陰陽五行的道理?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說到艾草,你可能會好奇它和端午節的關聯。艾草一直都是端午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摘了艾草要幹嘛用呢?
  • 平日寂靜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來村內最盛大的節日——觀音寶誕,遠遠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製的大戲棚,滿掛賀誕花牌,十分吸睛。穿過閃耀的大花牌,伴隨著喧天的「查篤撐」鑼鼓聲,大幕拉開,六位台柱閃耀登場,上演開台例戲《六國大封相》。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歷朝歷代的中華古人對於節氣相當重視,相應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隱含養生觀念與作法,展現民俗養生的內涵。關於立夏的食補、禁忌和養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