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普度节

惠文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在传统的习俗中,黄历七月俗称“鬼月”,也就阴间里所有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
全被放出来觅食,从七月一日到七月三十日,鬼门关闭才重返阴间。

所以民间对七月的禁忌满多的,什么七月不能嫁娶、不能搬家、不能出门旅行、不能晚归、不能到水边玩水……等等。

那“中元”的名称是来自于道教,而中元指的就是道教信仰的最高神只“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因此七月十五这天,民间都会祭祀地官大帝,而地官大帝相传也就是古代贤君大舜,所以民间就以祭祀地官大帝,感谢大地的福佑,作物得以生生不息。

那中元普渡的由来,相传“目犍连”也就是目莲尊者有一天,他透过他的神通眼,突然看到了自己死去的母亲混在恶鬼群里,饿的不成人形,备受痛苦,于是目莲尊者用钵盛饭,端给母亲,谁知,饭一入口,顿时化成炭火,目莲尊者看到自己的母亲被受煎熬,内心真是痛苦不堪,立既去见佛祖,请求佛祖指点,如何营救母亲脱离苦海。

佛祖说:“你母亲生前自私刻薄,不做善事,所以才会有这种报应,要救她不是你一个人能办得到的,你必须在七月十五当天,为各地出家准备罗列百味五果供养众饿鬼,结合所有僧侣及众神的威力,不但可以拯救陷在地狱的母亲,脱离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别人的父母,让他们也脱离苦海”。

于是目莲尊者照着佛祖的指示去做,终于解救自己的母亲,并普渡了别人的父母亲;在佛教称为“盂兰盆”法会。

这种习俗一直传承下来,于是就成为中元普渡的仪式,那在家家户户门前普渡时都会摆设长长的供桌,供桌上摆着很丰盛的祭品,还插着“庆赞中元”的旗子,使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养他们的地方。

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或是以各行各业为主,例如:市场普渡;也有里长来主办,社区邻里为对象。祭品不拘,通常都很丰盛,糕点和粿类通常都不能少,因为七月天气炎热,祭拜时间又长,所以食物容易腐烂,以前的人都认为七月普渡的东西容易坏,是因为那好兄弟、孤魂野鬼来吃过,其实不是这个因素,而是因为天气热、时间长的关系。

各地有许多传统的普渡活动,尤其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有特色的放水灯,宜兰的抢孤,人们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魂,悠游于天地之间,中原普渡祭拜孤魂野鬼,让它们也能享受到人世间的热诚,而结合目连救母的故事来传杨孝道,也勉励人多行善事,发挥人溺己溺的精神,中元节可说是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节庆。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相传很久以前,福建的某一山中,住着一户贫穷人家。有一年夏天,家中的老妇人,因在炎炎烈日下辛劳工作而致中暑。老妇人的儿子看到后心急如焚,赶到山上去找草药。在大太阳下急促地奔跑到山上,药草还没采到,他自己却因焦虑慌乱,也中暑昏倒。
  • 一大早,全家大小都围在大筛子旁边,等着母亲把糯米团捏成玻璃珠大小,大家争先恐后的搓起汤圆来,还比赛看谁搓得比较圆、比较快……
  • 一说起端午节的民俗,你的脑海中想到什么呢?应该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说粽子起源于纪念、奠祭战国时代楚国的爱国大夫屈原,可是真是这样吗?粽子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就从“粽”的文字内涵与相关文化民俗来探寻追索吧。
  • 中华文化自来就发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阴阳生克之道表现在天地人间,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节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该当端午节莫属了!让我们来轻轻揭开这道绵延几千年的文化面纱,找找端午节俗中蕴含哪些阴阳五行的道理?
  • 黄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除了大家普遍关注的粽子口味,古来还有更被关心的要点,那是什么呢?古人重视养生,协和阴阳,在端午节也不例外。有什么具体作法表现在民俗中呢?
  • 说到艾草,你可能会好奇它和端午节的关联。艾草一直都是端午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个习俗呢?摘了艾草要干嘛用呢?
  • 平日寂静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来村内最盛大的节日——观音宝诞,远远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制的大戏棚,满挂贺诞花牌,十分吸睛。穿过闪耀的大花牌,伴随着喧天的“查笃撑”锣鼓声,大幕拉开,六位台柱闪耀登场,上演开台例戏《六国大封相》。
  • 过去重门深锁的上水乡应龙廖公家塾(又名显承堂),有186年的历史,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举行竣工开光礼仪暨例行春祭,首度开放予公众参观。未来祠堂都会定期开放,公众终于有机会一窥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传裔孙、显承堂修葺委员会主席廖崇兴接受本报专访,讲述家族百年往事。原来,在显承堂诞生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廖氏族人为早逝才子圆梦的感人故事。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历朝历代的中华古人对于节气相当重视,相应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隐含养生观念与作法,展现民俗养生的内涵。关于立夏的食补、禁忌和养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