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日蝕、月蝕記錄在何處?

珊珊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25日訊】世界上最早的日蝕、月蝕記錄,其實是在商朝遺址中被發現的。

目前已出土的商朝遺址中,挖掘到許多甲骨文,這些甲骨文逐漸被研究出其代表的涵義之後,發現當中記載了部份關於當時日蝕、月時的情況,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資料。

商朝使用的甲骨文,有些是用青銅刀之類的利器刻畫於甲骨上,有些則是用紅、黑墨汁寫在甲骨上,然後再用刀刻。藉由這些甲骨文,後人從中慢慢了解到商朝社會的生活情況。經由日蝕、月蝕記錄的被發現,我們可以推知:商朝的天文知識是很豐富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相傳漢文帝在大將周勃戡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而戡平的日子剛好是正月(元月)十五,那時的夜稱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稱「元夜」或「元夕」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因此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
  • 寒食節是紀念介子推護駕感人肺腑的故事,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寵妾驪妃為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想陷害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重耳,重耳為了逃避驪妃的迫害,而被迫逃離晉國。
  • 「清明」是節日,也是節氣的名稱。作為節日的「清明」與作為節氣的「清明」,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從聯繫上來看,清明節是從「清明」這一個節氣演變而來的,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只有「清明」和「冬至」兩個節氣演化為節日;從區別上看,節氣只是時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
  • 黃曆的三月初一被稱為「蝴蝶節」,主要是源於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
    梁祝的故事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之一。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將他與民間的節日聯繫起來,使節日形成了獨特的情趣,也使故事的意境深刻。
  • 在台灣,端午節有個習俗叫「打午時水」。什麼是午時水呢?就是指端午節中午從井裡打來的水。據說把午時水拿來泡茶、釀酒,都會特別香醇可口。而經常生飲午時水,則具有治病的奇效。所以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意思是說喝一口午時水,能勝過吃三年的補藥。
  • 黃曆五月五日端午節與新年、中秋節在中國民間傳統習俗裏,是一年的三大節日之一。端午節又叫「端五節」、「重五節」、「端陽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古人稱初一為端一,初五則為端五,五月初五有兩個五重疊,所以又叫做重五。黃曆是以天干紀年,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五月則為午月,古人又把初五稱為午日,所以五月初五又叫端午。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