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設計:就地取材

好的設計就像大自然,沒有浪費這回事

威廉麥唐諾/麥加布朗嘉

人氣 6
標籤:

永續性的在地性雖不局限於材料,但卻始於材料。使用當地材料替當地產業開闢了一條致富之路。同時也能避免生物入侵的問題。當地方之間進行材料交易時,往往在無意中也帶給脆弱的生態系統入侵性的非本地物種。栗樹枯萎病,是造成美國栗樹滅絕的罪魁禍首,它就是從中國進口的一塊木料帶來的。栗樹曾經是美國東部森林的主要樹種。許多土生土長的物種都和它們一塊進化,現在這些物種全都滅絕了。

我們不僅應考慮材料本身,也應考慮材料的處理過程及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不再像以前那樣開荒闢野,破壞自然景觀,我們琢磨著怎樣才能將更多的本地物種吸引回來(就如我們在Herman Miller工廠所做的那樣)。一旦把永續性看作一個既是在地也是全球的課題,我們就能理解,將垃圾送到下游地區,或者運到國外缺乏管制的海邊,和讓垃圾污染本地的水和空氣一樣,令人無法接受。

也許有效使用當地材料的最佳例子,是人類垃圾的處理—即「廢物即食物」原則的最基本應用。我們一直都致力於培育用生態原理(透過自然對垃圾進行分解和淨化)處理下水道污物的植物,用以取代傳統粗糙的化學處理方式。生物學家托德(John Todd)把這些系統叫作「活機器」,因為它們利用活的生物體—植物、藻類、魚類、蝦、微生物等—來淨化水,而非使用像氯這樣的有毒物質。這些活機器經常被用於溫室中製造的人工環境裡,但它們還有其他應用形式。有一些已經被我們結合並應用到人類系統中,為適應各種氣候條件而設計。其他還有對濕地的改造,在有毒污水中種植蘆葦叢,再配備推動污物排出的小風車。

對於開發中國家來說,這種處理污物的方式,提供了一個絕佳機會來進行養分流動的最佳化、並加速推動其實施。由於熱帶地區高速發展,人口數量在膨脹,淨化污水(經正常途徑處理污水後排入水系統)的壓力也在增加。我們摒棄從長遠看來效用並不高的泛用污物處理系統,而使用那些具豐富文化特色、能夠使廢物變成食物的新型處理系統。

一九九二年,由布朗嘉和他的同事研製的垃圾處理示範系統,在巴西里約省的西瓦花園(Silva Jardin)問世。它是在當地製造,採用陶土管道將村里居民產生的污水運送到一個大的沉澱池裡,然後再導入一系列縱橫交錯的小池塘,這些小池塘裡生長著大量的植物、微生物、蝸牛、魚蝦。設計這個系統的目的,是為了在處理污水的過程中重新獲取養分,同時產生清潔、乾淨的飲用水。農民們競相購買這種淨化過的水和可以用作庄稼肥料的污泥,內含氮、磷和微量元素。污物不但沒有成為一個負擔,反而從一開始就被認為很有價值。

我們正在印第安納州的一個社區從事相關工作,這項工作是在寒冷的冬季將淤泥(污物中的固體部分)儲存在一個地下池子裡。到了陽光強烈而照射時間長的夏季,再將這些淤泥搬運到一個巨大的室外花園和準備好的濕地上,植物、微生物、菌類、蝸牛和其他生物體在此完成淨化淤泥的工作,在太陽能量的作用下利用其中養分。這個系統在許多方面都與當地條件密切相關:它與季節更替相配合,在可以利用太陽時充分使用它,而不是在太陽能不足的冬天強制進行污物處理。它使用本地的養分和植物,處理污物同時還能將合格的飲用水返回到蓄水層,同時提供養分來維持一個可愛的花園。這個社區最終到處是淤泥處理「工廠」——這就是生物多樣性的生動見證。

還有一點,在這個案例中,當地只有一個合適地點來進行污物的處理,是在社區邊上並緊靠著一條主要公路的地方,恰巧處於該社區的上游地區。由於已經使產生的污物影響局限於當地,因而居民們就會慎重考慮他們向下水道裡傾倒危險物質、混合化工原料和生物原料的行為。這個處理設施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他們產生的污物不是抽象意義上的污物,而會切實影響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即便我們能夠做到將污物處理點安放在本地區之外,我們也應該按照它被安放在當地一樣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就整個星球而言,我們全都處在下游。@

摘自《從搖籃到搖籃》  野人文化出版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北市推減量金三角 13業者宣示包裝減量
綠色設計:從搖籃到墳墓
綠色設計:千篇一律的設計風格
綠色設計:拙劣產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