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歷史名家評點》( 四 )

張壽臣習藝與傳藝之路﹙上﹚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嘴皮子的基本功︰
前面說到張壽臣因喪父家貧,生活艱辛,到了一九一一年正式拜入焦德海門下。由於張壽臣覺得自己是「帶藝投師」,想快點兒學本事。然而,焦德海卻還把他當作開蒙的「娃娃徒」,整天讓他練嘴皮子的基本功,他說︰
「生意人全靠說來吸引觀眾,吐字發音務求準確、清晰,聲音宏亮,首先得苦練繞口令,鍛鍊唇、齒、喉、舌各個部位的發音。」
「要字正腔圓,不准有倒音、訛音、包口音。」

並且規定他練唇音、齒音的繞口令有︰「板凳寬、扁擔長,扁擔沒有板凳寬,板凳沒有扁擔長。扁擔綁在板凳上,板凳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扁擔偏要扁擔綁在板凳上。」
練鼻音的繞口令有︰「高高山上一條藤,藤條頭上掛銅鈴,風吹藤動銅鈴動,風吹藤停銅鈴停。」
練舌音的繞口令有︰「喇嘛端湯上塔,塔滑湯灑湯燙塔。」
練喉音的繞口令有︰「狗啃油簍簍油漏,狗不啃油簍簍不漏油。」

這樣加在一起,有十幾種繞口令。練了些日子,張壽臣說︰「我這『噴口』練的差不多啦!」焦看他練了一遍,說︰「臉嘴皮子跟練武術一樣,不能光使拙勁,讓人瞧著累著慌。『噴口』不能滿嘴噴唾沫星子,噴觀眾一臉,多沒禮貌啊!」要求張壽臣衝著窗戶紙練,發音準確、運用自如,窗戶紙不能見唾沫星子。一練又是半年。

*學藝與歷練︰
有一次,張壽臣提出︰「《哭當票》挺有琢磨勁兒,您教我吧。」焦說︰「別著急,我問你,你到當舖裡當過當嗎?沒有吧!還是的,你太小,短抻練。你知道那個丟當票的當事人的心情嗎?如果不清楚,說出來不像,人家聽相聲的能信嗎?」

經過兩年的苦練,張壽臣掌握了遲、急、頓、挫等表演技巧,懂得了相聲要逗人樂,但,樂了以後要回味,這樣才能吸引觀眾。如果觀眾笑完了,覺得不是滋味,那就是把「包袱」使歪了。這樣又過了一年,他才學會了《哭當票》。

起初,以為《哭當票》是個「學」哏的段子,著重誇張丟當票的人的急勁兒,演出效果還不錯。事後,焦問︰「這段相聲應該著重『學』,還是著重『說』?」張肯定的荅︰「重點是『學』。」焦說︰「不對,重點是『說』;應該通過學哭當票這件事,揭露社會上的爾虞我詐、世態炎涼,所以重點是『說』。如果只停留在『學』上,觀眾只不過看看哭當票的慘狀而已,受不到什麼啟示。」

*「出師」前夕︰
在焦德海的循循善誘下,張壽臣明確了「說」、「學」、「逗」、「唱」應當全面發展,尤其重要的是打好基礎。後來總結成四句話︰「『說』、『逗』是根本,基礎要紮深。表演需傳神,場場有翻新。」

他重新學了《老老年》、《天文學》、《三字經》,新學了《大保鑣》、《八扇屏》以及一些單口相聲。焦德海按照不同的題材,提醒他使用不同的表演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他終於掌握了老師的藝術表演風格。

*「撂地」作藝︰
張壽臣十五歲出師,在北京街頭、廟會「撂地」作藝。雖然歲數不大,卻長成像黃瓜似的細高祧,往那兒一站,一點人緣兒都沒有。不論跟誰搭檔,觀眾都稀稀落落的,使他感到非常痛苦。

他當時捫心自問︰「我真的就吃不上這開口飯了嗎?不!父親和老師教的技藝還沒施展出來哪!一定要堅持下去,明珠出土的日子總會到來的。」他到東安市場「撂地」說單口相聲,能掙多少算多少,寧肯喝稀粥,也要堅持下去。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侯寶林表演「柳活」,緊緊抓住某些著名演員聲腔造型和表演特色,學得逼真、神似,常常是學兩、三句就能要下“好!”來。

    侯寶林最拿手的「柳活」很多,有《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改行》、《三棒鼓》等。其中1962年,《關公戰秦瓊》正式演出,受到廣大聽眾熱情讚揚,可以說是侯寶林表演「柳活」的巔峰,並曾灌製唱片發行國內外。到了1990年10月,侯寶林就以《關公戰秦瓊》獲得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

  • 侯寶林談及表演心得時曾說︰「藝術離不開美學,相聲藝術也不例外。」我們前輩有四句口訣︰「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生而不緊,熟而不油。」
  • 相聲溯源,其重要性毋庸贅言,然而,不論就整體藝術還是具體的相聲段子,追溯源流都是十分困難的。這裡選擇了包括「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活」在內的十幾段傳統相聲,略予追溯它們的變遷與來歷,旁及當時的社會態勢,作為一種小民歷史的佐證。當然,對於數以百計的傳統相聲數量來說,區區十幾段的比例所佔甚小,只能窺全豹於一斑。
  • 先說這個相聲源流的背景,從隋唐到清末,封建制度分科考選文武官吏,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方才廢除。因此明、清兩代,文科考選士每三年一次,考試題目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文體,每篇文章都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構成。從起股到束股,又分為互相排比的兩段,一共八股。
  • *對口相聲《賣掛票》︰
    1931年《戲劇月刊》第五期刊登鄭劍西的見聞錄,介紹了這麼件事︰
    「譚鑫培晚年,除了堂會,戲館子是不大露的。忽有一次廣德樓日戲,貼他的《碰碑》,午後一點已經把戲園子四周上下,擠個水洩不通。好些人來不及吃飯,買了乾點心充飢,還不敢喝水,怕解溲,就不能再佔老地盤啦!饒是這樣,一張條凳還是擠好些人,只要有好戲聽,也就不覺其苦。」
  • *對口相聲《找堂會》︰
    傳統相聲中以豆腐為表現對象的共有三段,即《磨豆腐》、《豬吃豆腐》、《找堂會》。九十年前,豆腐是最便宜的素菜之一,上不了宴會席面。當時,曲藝藝人組成班社,除了街頭或茶園作藝外,還常常到官宦人家走堂會。
  • *對口相聲《空城計》︰
    《空城計》的來源,是清代著名藝人余三勝的軼聞。王夢生《梨園佳話》載云︰
    「一日,三勝扮演皇帝,引率四內侍豋場,左右應各二人對立,適此時左三右一,三勝以目暗示,冀其改也。詎意始終不悟,無可如何。於是三勝唱完之後,續唱︰『這壁一個那壁三,還須孤王把他搬。』兩句而收場。觀客、後台相率大笑。」
  • 在相聲藝術成長的過程中,湧現了許多技藝卓絕、承先啟後的相聲名家。如果說,傳統相聲作品是資料方面的遺產,那麼,相聲名家的藝術經驗則是精神方面的財富。這裡即將為您介紹的相聲名家有李德錫、焦德海、張杰堯、張壽臣、馬三立、常寶堃、侯寶林、劉寶瑞等人。
  • 焦德海﹙1878—1935﹚,北京人。幼年曾學唱「竹板書」,十五歲時改學相聲,拜徐有祿為師。起初,在天橋「撂地」,後到「青雲閣茶社」等處獻藝。他以「說」、「學」見長,台風穩健,表情細膩,口齒清晰,趣味雋永,屬於冷面滑稽。
  • 張壽臣﹙1899—1970年﹚,是清末以來相聲的第四代演員,博采眾長、集於一身,成為承先啟後的一代相聲宗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