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化學史漫談——煉丹術(上)

鵠章
font print 人氣: 45
【字號】    
   標籤: tags:

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現代人從現代科學角度看確實很難理解,其實在本世紀內對物質的最基本認識上就已經出現差異。老子、孔子,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說他們是物理學家一點也不為過,從他們的言論裡我們能認識到不同層次物質的存在與變化形式[1] 。

現代人一定感到奇怪,沒有科學儀器與設備,怎麼能知道原子裡有質子、中子、電子,怎麼知道原子構成地球上各種有形物質;甚至沒有粒子加速器,他們能知道更微觀物質存在形式,不同空間中物質存在形式。當然包括了現代科學家最夢寐想知道的:什麼是宇宙物質最基本粒子,什麼是物質形成的過程!一旦擁有這種「知識」科學家們立刻可以達到扮演造物者的夢想,可以製造各種物質,甚至能點石成金……。

這其實也不是什麼夢想,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擁有這種能力。從化學的角度漫談中國古代各項成就發展,金丹術恐怕要占化學史的第一頁。金丹術也叫煉丹術、煉金術、點金術等,按中國古代道家煉丹的概念,丹煉成之後,就有點化有形物質成為金銀的功能,同時丹也能轉化修道人的本體,突破人體時空進入高一層修煉。所以從本質上稱之為「煉丹術」似乎更合適一些。

中國丹術究竟源於何時,恐怕也是難於考證。按道家典籍記載始於黃老,而黃帝、老子各為不同歷史時期,那麼這意味著:丹術一直伴隨中國文化演進,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而黃帝、老子則是宗師代表。相傳黃帝訪泰壹贈金丹九顆,服食者,手立刻變成像丹一樣的紅色,到江邊一洗連江水全都變紅色;後來黃帝也得到煉丹之法,求鼎靜煉,丹成乘龍飛升[2]。

按史記,封禪書記載,從戰國齊威宣的時候,開始就有方士鼓勵諸侯求丹以其長生不老,至秦始皇,方士徐福上書建請入海求丹,這是歷史明確記載丹術的開始。到了漢朝丹術更興盛,其中漢武帝劉徹更是熱衷方術,與武帝同時的淮南王也養了一大群賓客,寫了不少丹書,可惜大多失傳,其中《淮南子》二十一卷還留存著。西漢末,篡位王莽也是喜歡搞丹術的人。漢末三國時代曹操父子,也喜歡和方士接近,著名的有左慈、甘始、王和平等人。

漢朝末年(約是西元二世紀),吳人(浙江上虞)魏伯陽寫了一本《周易參同契》,這是現存煉丹術最古老的密本,也是一本有理論有實驗的書,當然對後人就很有參考價值。相傳魏伯陽曾經帶了三個弟子入山煉丹,煉成丹以後,先給狗試吃,狗吃不久就死了,伯陽跟著吃也死了,其中一個弟子看師父死,也跟著吃,立刻倒地。

其他二個弟子感歎地說:煉丹就是求長生,吃了就死了,這有什麼用呢?二個就匆匆下山走了,這時候師父馬上站起來,再把真丹放入躺在地上的弟子與狗口中,立刻就醒過,於是得了仙體開始修煉[3]。這裡可以看出來,中國古代科學對弟子的心性、道德要求,遠遠大於對聰明才智要求,這點也和現代科學截然不同。

宇宙的真實是自然的展現,不同層次的真實,更不可能以低層次的方法真正認識,所以「信在先悟在後」是中國古代科學的另一重要特色,所謂「信在先悟在後」的意思就是想認識宇宙真理的人,首先必須完全將原先的認識概念拋棄,宇宙的真實就是自然的展現,根本不須追求。

其實愛因斯坦就相信宇宙和諧有序,是神造的,有高級生命的存在。如果愛因斯坦是現代科學的代表,也許我們可以說「信」是科學的基礎,從這個觀點,古今科學就有共同點,這點應該是值得現代科學家深思的,現代科學到底相信什麼?

到了晉朝,出現葛洪的《抱樸子》,這本分內外兩篇,縱論藥物功能,煉金煉丹與神仙修煉之事,敘述萬物變化之理。葛洪說:他祖父葛仙翁是左慈的學生,左慈傳授他丹經數卷。鄭思遠又師承仙翁,再將丹術傳給仙翁的孫子葛洪。

葛洪,自號抱樸子,性恬淡,家貧好學,遍覽典籍,師事鄭思遠,得仙公之道,隱於廣東羅浮山,修道術、著述不輟。死的時候,打坐著像睡著般,容貌膚色像活人樣,身體柔軟,當屍體入殮棺材時,卻輕得像件空衣般,這就是世稱的「屍解得仙」。《抱樸子.黃白篇》提到:「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為嫌金銀之不可以異物作乎?」在這裡中國古代丹家認為,黃金白銀是能由其它物質變換而成的,就是現代高能物理學裡所謂的元素轉換,即使現代龐大精密的加速器有元素轉換的現象,但是像這樣變金、變銀簡直象天方夜譚,是不可能的現象。

所以煉金術被現代科學視為荒誕無稽之談,是古人愚昧不明科學的表徵,其實,近代的許多科學實驗發現生命體內似乎就有這種超能力,例如,讓不吃進任何鈣質食物的母雞,竟然能生出含鈣質蛋殼的雞蛋;在蒸餾水中發芽的幼苗體內所含鉀、磷、鎂、鈣、硫元素都比原先種子中含量還多,實驗指出生物體本身就有「元素再造」的能力[4,5]。從這些現象看,中國古代科學家很可能掌握了更高深的宇宙變化之理,點金術顯然已超過物質層面的認識,真正探索了生命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正見網,Aug/10/2002,古代中國化學史漫談(一)-物質觀
[2] 正見網,May/30/2002,軒轅黃帝
[3] 正見網,Jul/5/2002,從魏伯陽煉丹成仙的故事談信
[4] Peter Tompkins & Christopher Bird原著,薛絢譯,台灣商務出版,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植物的秘密生命,第17章。
[5] 正見網,Jan/25/2002,從母雞生蛋談科學精神

(待續)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