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化学史漫谈——炼丹术(上)

鹄章
font print 人气: 45
【字号】    
   标签: tags:

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现代人从现代科学角度看确实很难理解,其实在本世纪内对物质的最基本认识上就已经出现差异。老子、孔子,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说他们是物理学家一点也不为过,从他们的言论里我们能认识到不同层次物质的存在与变化形式[1] 。

现代人一定感到奇怪,没有科学仪器与设备,怎么能知道原子里有质子、中子、电子,怎么知道原子构成地球上各种有形物质;甚至没有粒子加速器,他们能知道更微观物质存在形式,不同空间中物质存在形式。当然包括了现代科学家最梦寐想知道的:什么是宇宙物质最基本粒子,什么是物质形成的过程!一旦拥有这种“知识”科学家们立刻可以达到扮演造物者的梦想,可以制造各种物质,甚至能点石成金……。

这其实也不是什么梦想,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拥有这种能力。从化学的角度漫谈中国古代各项成就发展,金丹术恐怕要占化学史的第一页。金丹术也叫炼丹术、炼金术、点金术等,按中国古代道家炼丹的概念,丹炼成之后,就有点化有形物质成为金银的功能,同时丹也能转化修道人的本体,突破人体时空进入高一层修炼。所以从本质上称之为“炼丹术”似乎更合适一些。

中国丹术究竟源于何时,恐怕也是难于考证。按道家典籍记载始于黄老,而黄帝、老子各为不同历史时期,那么这意味着:丹术一直伴随中国文化演进,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而黄帝、老子则是宗师代表。相传黄帝访泰壹赠金丹九颗,服食者,手立刻变成像丹一样的红色,到江边一洗连江水全都变红色;后来黄帝也得到炼丹之法,求鼎静炼,丹成乘龙飞升[2]。

按史记,封禅书记载,从战国齐威宣的时候,开始就有方士鼓励诸侯求丹以其长生不老,至秦始皇,方士徐福上书建请入海求丹,这是历史明确记载丹术的开始。到了汉朝丹术更兴盛,其中汉武帝刘彻更是热衷方术,与武帝同时的淮南王也养了一大群宾客,写了不少丹书,可惜大多失传,其中《淮南子》二十一卷还留存着。西汉末,篡位王莽也是喜欢搞丹术的人。汉末三国时代曹操父子,也喜欢和方士接近,著名的有左慈、甘始、王和平等人。

汉朝末年(约是西元二世纪),吴人(浙江上虞)魏伯阳写了一本《周易参同契》,这是现存炼丹术最古老的密本,也是一本有理论有实验的书,当然对后人就很有参考价值。相传魏伯阳曾经带了三个弟子入山炼丹,炼成丹以后,先给狗试吃,狗吃不久就死了,伯阳跟着吃也死了,其中一个弟子看师父死,也跟着吃,立刻倒地。

其他二个弟子感叹地说:炼丹就是求长生,吃了就死了,这有什么用呢?二个就匆匆下山走了,这时候师父马上站起来,再把真丹放入躺在地上的弟子与狗口中,立刻就醒过,于是得了仙体开始修炼[3]。这里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代科学对弟子的心性、道德要求,远远大于对聪明才智要求,这点也和现代科学截然不同。

宇宙的真实是自然的展现,不同层次的真实,更不可能以低层次的方法真正认识,所以“信在先悟在后”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另一重要特色,所谓“信在先悟在后”的意思就是想认识宇宙真理的人,首先必须完全将原先的认识概念抛弃,宇宙的真实就是自然的展现,根本不须追求。

其实爱因斯坦就相信宇宙和谐有序,是神造的,有高级生命的存在。如果爱因斯坦是现代科学的代表,也许我们可以说“信”是科学的基础,从这个观点,古今科学就有共同点,这点应该是值得现代科学家深思的,现代科学到底相信什么?

到了晋朝,出现葛洪的《抱朴子》,这本分内外两篇,纵论药物功能,炼金炼丹与神仙修炼之事,叙述万物变化之理。葛洪说:他祖父葛仙翁是左慈的学生,左慈传授他丹经数卷。郑思远又师承仙翁,再将丹术传给仙翁的孙子葛洪。

葛洪,自号抱朴子,性恬淡,家贫好学,遍览典籍,师事郑思远,得仙公之道,隐于广东罗浮山,修道术、著述不辍。死的时候,打坐着像睡着般,容貌肤色像活人样,身体柔软,当尸体入殓棺材时,却轻得像件空衣般,这就是世称的“尸解得仙”。《抱朴子.黄白篇》提到:“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为嫌金银之不可以异物作乎?”在这里中国古代丹家认为,黄金白银是能由其它物质变换而成的,就是现代高能物理学里所谓的元素转换,即使现代庞大精密的加速器有元素转换的现象,但是像这样变金、变银简直象天方夜谭,是不可能的现象。

所以炼金术被现代科学视为荒诞无稽之谈,是古人愚昧不明科学的表征,其实,近代的许多科学实验发现生命体内似乎就有这种超能力,例如,让不吃进任何钙质食物的母鸡,竟然能生出含钙质蛋壳的鸡蛋;在蒸馏水中发芽的幼苗体内所含钾、磷、镁、钙、硫元素都比原先种子中含量还多,实验指出生物体本身就有“元素再造”的能力[4,5]。从这些现象看,中国古代科学家很可能掌握了更高深的宇宙变化之理,点金术显然已超过物质层面的认识,真正探索了生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正见网,Aug/10/2002,古代中国化学史漫谈(一)-物质观
[2] 正见网,May/30/2002,轩辕黄帝
[3] 正见网,Jul/5/2002,从魏伯阳炼丹成仙的故事谈信
[4] Peter Tompkins & Christopher Bird原著,薛绚译,台湾商务出版,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植物的秘密生命,第17章。
[5] 正见网,Jan/25/2002,从母鸡生蛋谈科学精神

(待续)

(本文转载自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时,经过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嫡母孙氏,当年小玄烨的奶娘,出来给康熙磕头。康熙当时拉着她的手,对周围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当时正是春天,厅堂前有萱草盛开,康熙手书“萱瑞堂”,赐给他的孙氏奶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