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纪念馆 人气各不同

font print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8月19日讯】 (中央社记者黄毓婷东京特稿) 日本各地兴建主题纪念馆/美术馆的热潮方兴未艾,一向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漫画主题馆和漫画家纪念馆,可说是这一波热潮里的生力军,伴随着日本漫画界回头朝拜前辈大师的复古运动,漫画界大师如手塚治虫等的影响力于焉复苏。

在这波复古运动中,只要一个地区曾经出过漫画家,当地莫不设法成立纪念馆,以藉大师名气开辟财源。

丹青研究所的里见亲幸部长表示:“日本的博物馆最初大多属于理工方面的综合博物馆,一九八○年代期间出现了文学馆林立的风潮。如今目前最热门的就是次文化方面的主题馆”。次文化主题馆不再像以往的纪念馆或美术馆般充满教育和启蒙的意味,并且不再只是单纯的“展示”,反而结合多媒体的技术让纪念馆的娱乐性更豊富。

漫画纪念馆的先驱应属兵库县宝塚市的手塚治虫记念馆。这个市立的纪念馆在一九九四年开馆后旋即因为阪神大地震不得不休馆一个多月,尽管如此,该馆借着手塚治虫的人气,开放之初就出现参观人数达五十三万人的盛况。

除此之外,标榜大师名号的纪念馆还有清水市的小丸子乐园 (成立于九九年十月) 、规划中的藤子不二雄纪念馆、黑泽明纪念馆 (伊万里市,兴建中) 、美空云雀纪念馆等,不胜枚举。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已超过十年,长期不景气中,记念馆似乎成为了地方政府开辟财源的招财法。以今年七月份开放的“石之森万画馆”为例,热心筹建该纪念馆的宫城县石卷市原是水产业为主的城镇,兴建纪念馆的目的便是期望纪念馆能够带动当地低迷的经济。

“石之森万画馆”的定位是纪念已故漫画家石之森章太郎的纪念馆,同在宫城县的中田町 (石之森章太郎的故乡) 还有一个“石之森章太郎故乡纪念馆”,这两个纪念馆结合附近的“增田町漫画美术馆”规划了一条参观路线,大师的名气可以带来观光、住宿诸多商业价值。

再以鸟取县境港市为例,出身当地的名漫画家便是“鬼太郎”的作者水木繁。境港市为纪念水木繁,曾于市区规划“水木繁道路”,并在公路边摆设水木繁漫画中的人物雕刻。近年,该市亦热心筹建水木繁文化馆,因为“如果文化馆完成,观光客不会只在车窗里看看就经过了,至少会在市内稍作停留”。

然而纪念馆是否真的“多多益善”不嫌少?以手塚治虫纪念馆而言,初开放时的盛况结束之后,入馆参观的人数逐年减少,去年度仅十五万人次,年间的赤字将近一千万元。竞相兴建的纪念馆毕竟分食了日本原来有限的国内旅行市场,无论是文学馆或漫画馆、博物馆,若要永续经营,势必要在诸多竞争者中不断提出更新的创意,否则“体质虚弱的”还是不免终被时间自然淘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地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明清以来,许多文人认同这一论点,重视女子才华,因而这一时期才女大量涌现,才女文学之繁荣,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古人品评明清才女,大多推举商夫人为冠。这位商夫人,就是名重一时的江南贤媛商景兰。富庶而风雅的江南大地,才、德、貌俱佳的名媛闺秀数不胜数,商夫人为何能居首位?她又具有怎样的英灵之气呢……
  • 伍子胥之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他逃至吴国,说服吴王攻破楚国首都;越王句践表面向吴求降,暗中发愤图强,二十二年后一举消灭吴国。
  • 在中国古代,像名医扁鹊这样对“病”与“死”有着极佳判断力的医生还有许多。本篇将介绍明朝医籍中记载的几位。
  • 西湖之畔,段家桥头,有一处小摊格外引人瞩目。摊位上摆着一幅幅颇具元人笔法的淡墨山水,画作上题着娟秀的小楷——“黄媛介”,摊主恰恰是位布衣荆钗的少妇。一旦赚够一日的生活费,她就匆匆收摊,不肯再作画。 女子抛头露面来养家糊口,在古代称得上是一大奇闻。这位独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兴的名媛淑女黄媛介。她和姐姐黄媛贞,更是一对才女姐妹花。时人对她们有一段知名的评价……
  • “我谢絮才,生长闺门,性耽书史,自惭巾帼,不爱铅华……”一出独幕剧,一场独角戏,吟唱着清代女子的才情与心志。这部杂剧名为《乔影》,甫问世就被之管弦,传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颇似有井水处必歌柳永词的盛况。
  • 曹操足智多谋,颜回大智若愚。
  • 在唐中宗、睿宗之时,武则天夺嫡之谋得逞,肆行不义之威,大唐的国祚差点脉断武则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诬告“谋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义士舍命护主,忠义的魄力震慑奸逆,改变了逆乱之势。
  • 炎帝幼女女娃溺死后化为精卫鸟,衔西山的木石填东海;麻姑成仙后,曾经历东海三次变成桑田。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为什么如此幸运?蒋家与布袋和尚的奇特缘分……虚云和尚凭借什么,收服了民国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翠碧如绢的蕉叶,可入诗、入画,是传统艺术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闺秀,以此为名号,在良辰美景中结社唱和、赋诗填词,为当地带来一幕幕文化盛宴。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园诗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