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饰主义(五)﹕帕米贾尼诺(上)

郑英男、周锦佩
font print 人气: 458
【字号】    
   标签: tags: , ,

帕米贾尼诺原名Francesco Mazzola,因出生于帕尔马,人称为‘帕米贾尼诺’,意为‘帕尔马男孩’。父亲Filippo Mazzola也是画家,在他两岁时死于瘟疫。所以帕米贾尼诺自幼由同是画家的两位叔父Michele和Pier Ilario抚养长大,并随其步入艺术生涯。12岁时Francesco就曾经帮助完成了叔父承接的圣乔凡尼福音教堂的装饰,是意大利地区相当早熟且以笔触纤细优美着称的画家。

1521年,帕米贾尼诺为逃避战争(注1)被送往维亚达纳(Viadana),并在当地完成了两幅蛋彩木板画﹕—为发提德.左科利教堂绘制的《圣方济》,一为圣彼得罗教堂绘制的《圣凯萨琳的神秘婚姻》。1522-23在圣乔凡尼福音教堂工作时,和正在绘制穹顶壁画的同乡柯列乔相遇,对于这位前辈十分敬仰,画风多受其启发。

在1524年,21岁的帕米贾尼诺带着他包括《凸镜自画像》在内的五件作品前往罗马,为教宗克里蒙七世效力。据瓦萨利记载,帕米贾尼诺在罗马被誉为‘拉斐尔再世’。在罗马,年轻的帕尔马画家对米开兰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经典之作也十分敬仰,并影响了日后的创作。1526年初,他和叔父Pier Ilario受Maria Bufalina所托绘制的教堂祭坛画《圣杰洛姆的异象》(Vision of Saint Jerome;1526-27, National Gallery, London),便较早年作品更流露出恢弘的气势。只是不久之后,‘罗马大掠劫’发生,帕米贾尼诺不得不和其他许多艺术家一样逃离罗马。

1531帕米贾尼诺从波隆纳回到帕尔马,接了一项Sta Maria della Steccata的壁画,却没有依约完成而遭受了牢狱之灾。据瓦萨利说,这是因为他迷上了《炼金术》的关系﹕‘他满脑子的炼金术……从一个敏感娴雅的人,变成一个满面风霜,邋遢不修边幅的野蛮人……’也有人认为帕米贾尼诺是基于科学兴趣而研究蚀刻铜版画,因而进入《炼金术》领域。帕米贾尼诺是继杜勒(Albrecht Durer, 1471- 1528)之后,同时创作“蚀刻版画”(注2)与“油画”的早期画家之一,他使用“蚀刻法”制作的艺术品也被广泛地复制为“版画”或“明暗木版画”(Chiaroscuro Woodcuts)。晚年的帕米贾尼诺有一种远离世俗,追求自我放逐的倾向,向往着灵修归隐的生活。晚期作品如《长颈圣母》(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便充满了这类神秘的寓意。


头像习作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帕米贾尼诺的作品反映了十六世纪,对于夸张、变形、光线之“形式主义”的偏好,迥异于文艺复兴“描摹自然”的主张。为了追求优美与典雅的极致,他的人物有北欧与拜占庭艺术影响;刻意拉长的颈项和手臂,这种趋向具有“反宗教改革”的意味,企图透过绘画的题材,达到端正信仰,涤除情欲,净化人心的理想。作品中也常有巧思,往往能深刻地表现出肖像物的内在精神与意涵,尤其是他在维也纳时所创作的《凸镜中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更是发迹之作。他的作品,无论是传统绘画或具普及性的铜版画,对意大利或北欧产生极大的影响。艺术史家乔治.瓦萨利(Vasari)认为帕米贾尼诺的人生一如他的作品充满戏剧性且复杂地难以理解;死时如他生前所愿,裸身下葬,胸前放着一支用杉枝组合的十字架。

作品介绍﹕

《凸镜中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1524)

帕米贾尼诺不仅擅长宗教题材的作品,自画像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其中充满谜样色彩的莫过于这幅《凸镜中的自画像》。这幅画是源于1524年,帕米贾尼诺在理发厅的镜子中看到自己而产生的灵感,更是受到教宗克雷蒙七世(Clement VII)瞩目的成名之作。


《凸镜中的自画像》 (Self-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 1524年 油彩‧画板 直径 24.4 cm 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Vienna),奥地利

1975年的一首同名长诗《凸镜中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作者约翰.艾许伯瑞的灵感,便是来自帕米贾尼诺的这幅画:“作者以一种自我分析的艺术表达方式,寻求“自我”的“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的关联。这幅自画像中,画家手持一面凸面镜,将自己置入镜中,画出了一个从凸镜中折射出来的变形自我…”。事实上,这幅寓意深刻的画,不仅让我们看到一种类似炼金过程的自我试探;也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层独白。

这幅画的主题是:“我们是如何观察我们所处的世界?如何从自己的视角来诠释这讳莫如深、变化莫测的世界?”透过凸镜的效果,作者实际上是在检视自己的灵魂。一个极具震撼性的问题是:“在人类历史文明的过度发展所形成的时空框架中,人性的善与美渐渐流失,真理在扭曲变形,人类处在一种遭自身业力与物质世界禁锢的存在状态。”

于是所谓镜中的“自我分析”(self-analysis)就不是面对“真实中现实的我”,而是“现实中非真实的我”,一个被折射在虚构性、变化性、扭曲性之中的我。在自画像中,一如在《长脖圣母》中把圣母的脖子拉长,从而也淡化了圣母的世俗印象一样,帕米贾尼诺把自己的手放置在前面,结果手比头大出了两倍之多,房间的背影被扭曲成一个球体,屋梁、窗格、衣袖都被弯曲成弧形的皱褶状,整幅画被设定在一面凸圆状的木板上,于是又形成一种“双凸”效果,依据光学的原理:当观看者正面观视此画时,看到的其实是侧面的折射,而当转移身体、侧面观视时,看到的才是先前正面直射的影像。

帕米贾尼诺的画旨在表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自我认识是何其复杂多变与不可能”。因为人的存在如柏拉图所说,是真实完美的“理型世界”的“模本”(copies)。生命如一场虚无的幻境,灵魂也难辨究竟身在何处。自我作为一种“理型世界”的残缺,面对时间的流逝,存在于虚构扭曲的折射空间中,活在刹那即逝的记忆中,短暂地驻留。于是,自我的探索,一如在凸面镜中的自我观视,扑朔难辨。

希腊神话中的过于自恋美男子纳西斯,因为错估了真实,痴迷于一个镜花水月般虚无的幻影梦境,最后跌落水中溺毙,化成了水仙,与这幅《凸镜中的自画像》所欲传达的哲理,同样地发人深省。
帕米贾尼诺醉心于炼金术。但“炼金”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修炼。它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精神的转化”。必须认清“自我的虚妄”,从物质的黑暗中解放出清明的神性,寻求内在生命的完整和平衡,方能让剔透无瑕的自性显露出来,不再迷失。

《圣杰若姆的异象》(Vision of Saint Jerome;1526-27,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圣杰若姆的异象》 (The Vision of St Jerome) 1527年 油彩‧画板 343 x 149 cm 国家画廊,伦敦(London),英国

从帕米贾尼诺在罗马所画的素描,可以看出他在人物画的象征技巧上日益成熟和复杂。这段时间,他不但可以用小幅画布创作出《圣凯瑟琳的神秘婚礼》(The Mystic Marriage of St. Catherine)里的细致精巧,也能在超高巨大的祭坛墙壁上,画出《圣杰若姆的幻影》(The Vision of St. Jerome)里隐晦莫测的深度意涵。

画里有着散乱不修边幅的外型与豹皮打扮的施洗者约翰(John the Baptist)被置于身躯略小、睡眠中的圣杰若姆的前方,约翰的左手拿着具有永生意涵的细长十字型芦枝,右手将我们的视线引导至上方光辉四射的圣母和手持圣经的基督,也暗示圣杰若姆(注3)在睡眠中蒙受约翰施洗,象征心智的复活与再生,于梦境中透过异象,直观地而非透过语言文字或感官知觉,与天主圣灵作近距离的接触而得到“神启”。也代表杰若姆再一次经施洗净化后,滋生新的创作灵感与洞察力。另外从圣母和圣婴像的画法,也可以看出拉斐尔对帕米贾尼诺的影响。@*

(注1) 法王法兰西斯一世联合威尼斯向神圣罗马帝国与教宗等宣战,后战败。史称‘意大利四年战争’。
(注2)以雕刻或酸性溶液腐蚀的方式制作线条,因无须透过刻刀,所以较能展现近似于画笔描绘的流畅感。

(注3)圣杰若姆早年在叙利亚过着禁欲隐修的生活,以饱学多闻着称,也首位编译《拉丁文圣经》的神学教父。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 我在《胡笔标准:千百年来第一人,创造出毛笔的标准》〈自序〉曾提及,年轻时拚搏事业,每天工作十六小时都不觉苦,一直到了五十岁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树盆栽,欣赏之余,蓦然惊觉人生已过了一半,该是放下脚步,开始修护保养身体的时候了。
  • 霍尔班以肖像画闻名于后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艺复兴画家,霍尔班是以宗教题材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霍尔班在巴赛尔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画,这些早期作品显示出来自丢勒、格吕内瓦尔德和巴尔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国画家的影响。
  •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整个欧洲艺术的里程碑。在意大利肖像画领域里,它拥有好几个第一:第一幅意大利双人肖像画、第一幅描绘室内场景的肖像人物,也是第一幅背景是风景的绘画风格。
  • 扬‧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秘隐居型艺术家(1682─1749年),也是公认18世纪最杰出的荷兰静物花卉画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丰富、具奢华感、色彩饱满、纹理细致,以及高度细致的写实而倍受尊崇。这些成就的关键在于扬‧范‧海瑟姆谨慎且不怕麻烦地在画布上一层又一层地涂上薄釉彩的技巧。尽管许多人试图模仿,但同时代的画家都没有办法做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