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书画篆刻展 百尊觉者印谱庄严细腻

font print 人气: 20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7日讯】(大纪元记者黄玉燕台中报导)拾得法师俗名朱琇婴,国立艺专书法、篆刻第一名毕业,篆刻作品曾获第40届省展第2名,在多所学府、文化中心、省美馆篆刻任教。出家后曾赴美国读佛学院,并远赴印度、泰国参学禅修。921之后,再次拾起笔墨刀石表达近年坐禅行禅及生活禅的心得,透过书法篆刻呈现生命的原质,个展50枚印及约60幅书法、水墨作品,即日起到3月11日在台中市文化中心展出。

拾得法师表示自己喜爱大自然,经常倘佯在在大自然间,体验生命的奥妙,921大地震后,体验世间无常,出家10年后重新拾回画笔,拾得描述自己作画,常师法自然和古人,这十年来逐渐体会自己以艺术走修行的路 。

拾得法师说:“随着一呼一吸,我在一笔一划,一刀一石间随它来来去去,静静地,默默地依归着呼吸,愉悦沉入笔墨刀石当中,随它来去”所以,法师把写字画图刻印当成行禅,将身心与笔墨刀石融化一起,互为因果。

此次展出的2套心经印拓,为拾得法师第一次刻心经在出家前约20岁左右,为病危的母亲祈福发愿而刻的,约历时10年;第2套是在50岁刻至今,年56岁时才完成,篆刻2套心经的心情都写在法师的一刀一石中。

拾得法师描述自己的艺术修行之路常向古人学习,从古汉砖、汉造像、古石窟、魏晋唐宋佛雕像、古肖形印、及古玺汉印各家中,吸取精髓;更喜在天地万物、山河奇景、沧海桑田里沉思禅静,体会在有无无有中,方能以刀代笔隽刻内心觉者庄严宝相及其行迹。


拾得法师书画篆刻展。(摄影:黄玉燕/ 大纪元)

为配合展览出版“随它去来书画篆刻集”及“百佛造像”印谱,在“百佛造像”印谱中,收集了法师多年来所刻“古仙人道”的种种成佛造像,有“树下成佛图”、“见见者”、“至彼岸”、“月下行禅”、“如睡梦觉”、“八正道”等等一百多尊觉者的印谱。

这次展出可以看到法师藉刀笔为山水作画,篆刻“无幽”,拾得留下“没有比这更幽静的了”、篆刻“都好”留下“什么都好”,抒发自己禅修心境,也为自己出家10年后,另辟一条修行的路。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黄玉燕台中报导)1954年出生于嘉义朴子的陈宏勉,早年以雕塑为基础,在东石高中时,受吴梅岭启蒙而进入绘画世界;但陈宏勉也提起高中时代,曾与杨英风之子为同窗好友,因此有机会接触到那时才刚萌芽的抽象艺术。就读国立台湾艺专时,随梁乃予研究篆刻,后从李犹、台静农、王壮为、曾绍杰诸前辈,后与林淑女邀集台湾青壮辈篆刻家成立印证小集,后改名为台湾印社,推广篆刻艺术。入伍后,拾起毛笔写家书,除了修复父子关系,也造就在书法领域的探索。陈宏勉“幻化古今-陈宏勉书画篆刻展”在国美馆27日起推出,喜爱书画篆刻的民众可前往参观。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