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品格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176
【字号】    
   标签: tags: , , ,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是有着博大精深艺术内涵的神传文化。千百年来,无数历史名人成就了数不清的千古佳作,以凝练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对宇宙万物的关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给人以启发和力量。那蕴涵在诗词中的崇高品格、美德与气节,代代传承,铸造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

古代诗人以诗言志,也就是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思想观点。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长风破浪会”表现出诗人勇于追求真理的百折不挠的意志;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的超然心境,展现出清幽明净、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些诗句无不使人坚定对真理的追求,渴望回归生命本性的质朴、纯真和善良。

精忠报国、忧国忧民是仁人志士们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他们用伟大的人格,谱写了一曲曲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之歌。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铿锵有力,气势不凡,在流传百世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诗人心系百姓的最好写照,在自己最艰难困苦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为天下寒士而大声疾呼。他们的诗词展现了壮阔宏大的境界,是因为他们拥有济世安民的宏愿和仁爱博大的胸怀。

气节历来为我国人民所推崇。人们常常将一事物比拟成一种人的美德,例如梅花凌寒绽放,传递着春天的讯息,诗人们赞美梅花的高洁:“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陆游《梅花绝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人们常用梅花的品格自勉,我们不难发现,梅花那种不畏严寒的属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捍卫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象征。

很多古典诗词不仅意境美,而且富於哲理,意味深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表明纯正的心念源自于圣贤之理的指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描述了在山水迂回曲折、扑朔迷离之中,出路何在?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会豁然开朗而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也喻指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思想境界升华后必然展现出的更高更广阔的空间。

撼动人心的诗词佳作,“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使人领略到“功夫在诗外”的崇高境界和文化品格,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其实真正的艺术,无不在引导着人们正确的是非观和审美观。面对历史,面对未来,有识之士会做出正义、明智的选择。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大地被称之为神州,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伏羲、神农三位神人的出现,神也将陶器制造传给了人。陶瓷中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凝聚着历史的真实;各个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其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以及独特的韵味和魅力,都无不体现出不同朝代之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 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手工业,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显生动、开朗、写实的风格,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象生动逼真,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艺。
  • 汉代时期的陶制品无论在质地、品种、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诸方面都非常繁盛。
  •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国五千年辉煌的传统文化只是追求一个德字,讲究一个德字,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
  • 古诗的律与韵不是古诗本身的特点,而是汉语及文字的抑、扬、顿、挫的规律在古诗体裁上的自然体现。自然、无为是古诗的特性,其实也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共性,而古诗最能体现传统文化半神文化的特点。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瑰宝,并赋予人们许多处世的哲学与智慧。逐渐被人遗忘的“古琴”就具有这样的功用。
  •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这与当时朝廷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管理。
  • 道就是德,德就是道,道德一体;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心不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根本内涵,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之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