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粉墨演绎百态 台剧场界期待肯定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2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曾依璇台北25日电)“大人啊!请善待这班戏子伶人,不可怠慢,因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缩影”。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试图为伶人地位发声,400年前的疾呼,仍回荡于台湾剧场。

屏风表演班艺术总监李国修的剧作“莎姆雷特”被视为屏风经典剧目之一,剧中引用莎士比亚这句对白,幕起幕落,萦绕在不少观众心头。

台湾戏迷是幸福的,每个月大大小小的好戏百花齐放,优秀编、导、演所在多有,所制作的剧目有跨国界、跨族群的魅力,更有小而美的惊喜。

以台湾独有眷村故事为基底的表演工作坊“宝岛一村”,从2008年底演到今年,感动了新加坡、中国大陆的观众,并一再加演;集体创作的“陪我看电视”,则在笑中逼出观众的泪。

年轻的“黑眼睛跨剧团”去年推出苏格兰剧作家大卫哈洛维(David Harrower)的“黑鸟”,在台南市仅容百余人的小型剧场演出,2名演员、1个布景,精准演出、对话张力及悬疑结局,令人难忘。

舞台剧是现场艺术,道具、灯光、服装、舞台设计、音乐,与电影相较或许规模有别,但因近距离又即时呈现在观众面前,马虎不得,也更考验演员临场功力。

网友描述,某场在台北演出的果陀新戏“步步惊笑”,戏演到一半发生地震,给了剧场国宝金士杰临时“抖包袱”的机会,加了句“是什么样的大地震把你给震醒的啊”,巧妙化解观众不安。

剧场迷人之处,不就是这种“一期一会”、舞台及现实交融的体验?剧本、演员永远是活的,无法重播复制,更有一种只有在场者才能分享的共同感。

“黑眼睛跨剧团”导演、诗人鸿鸿表示,与国外剧场相较,台湾的剧场技术、舞台美感还有进步空间,但创意、编、导、演已达一定水准,若有常设专属奖项,“一定颁得出来”。

然而这个奖,现在还连个影都没有。

1987年成立的法国“莫里哀之夜”(Nuit desMolieres)于4月底表扬了年度最佳剧团、歌舞剧、喜剧、演员、配角,也不忘肯定构成舞台上精彩一瞬的各项专业,包括导演、灯光、服装、布景、改编剧本等,奖座就是喜剧大师莫里哀的头像,传承意义十足。

在英国,创设于1984年的劳伦斯奥立佛奖(Laurence Olivier Awards),是英国剧场兵家必争之地。今年的获奖者中,就有台湾影迷熟悉的英国演员瑞秋怀兹(Rachel Weisz),以“欲望街车”(AStreetcar Named Desire)获最佳女演员奖。

1992年,香港戏剧协会举办首届香港舞台剧奖,今年已是第19届,肯定不少幕后工作人员及新演员。

在台湾,剧场界并非没有期待。

屏风表演班执行长林佳锋表示,“对台湾剧场人员来说,没有奖项肯定,是很遗憾的事”,“东尼奖(Tony Award,美国戏剧界大奖)早该在台湾发生”。

林佳锋认为,戏剧不像电视、电影,可以大量复制、广泛传播,每一次再现,都需要舞台,并集结百人之力,所以仍属小众市场,产值自然较小,是缺乏奖项的原因之一。

鸿鸿则说,“莫里哀之夜”或“劳伦斯奥立佛奖”是由戏剧协会或戏剧界人士组织举办,台湾并没有类似组织;若要办奖,可由官方委托民间的方式,由专业人士评审,以鼓励本土创作为方向。

成军10年的“台湾戏剧表演家剧团”公关经理李道弘表示,若政府未来成立舞台剧常设奖项,应将票房纳入考量,因为“剧作需要面对观众,否则易流于曲高和寡”。

常设奖项有助制造话题,让大众有兴趣一探究竟,可带动市场、增加艺文人口,但回到原点,终究是为了肯定从业者的表现,显示对产业的尊重。

如同小说家以笔,音乐家以音符,舞台剧演员以身心灵,在舞台上反映现实人生。台湾既然矢言发展文创产业,怎可怠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