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与胸怀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49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寓意深远,被古代正直的士大夫们视为立身行己的准则,也是历代人们所崇仰的思想境界和美德。

范仲淹从小学习刻苦,每天读书到深夜,学习《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立志“大丈夫当利泽生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后来又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敬信神佛,信奉佛法。他的济世精神,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的思想基础,源于儒家“仁者爱人、兼济天下”的理念和佛家“佛性向善、慈悲众生”的境界,以拯民于水火为己任,关爱生命,关照未来。

他在诗中写到:“长戴尧舜主,尽作羲黄民。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希望黎民百姓能够生活在像尧舜那样的盛世,天下清平而祥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提出要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不因外物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他为官数十年,生活非常俭朴,即使身居宰相时也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有人主张为他建新宅,他说:“人追求的是道义。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了道义,无论身在何处心里都是高兴的。建造宅第的事你们不要再提了。”

范仲淹也没有为子孙置办田地房产,却用自己的积蓄兴学、置办义田、周济他人等,为后人留下了高风亮节。他一生因正义敢言而数次被贬,但他从不为个人的际遇而悲伤,矢志不改初衷。“三出专城”便是例证。天圣七年,刚进京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因上疏反对皇太后铺张浪费被皇太后贬出了京城。明道二年,任右司谏的他,因坚持为他人讨回公道被皇帝贬往睦州。

景祐二年,范仲淹升任礼部员外郎,时任宰相的吕夷简为防范仲淹直谏,影响自己专权,便奏请皇上委范仲淹知开封府,并传话范仲淹“不为言官,不要多费口舌去议论国事”。但范仲淹心系朝廷,不畏权贵,依然为民请命,正如他在上疏中所写“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离任在家时,深为国事而忧虑,向朝廷上了万言奏章《上执政书》,提出了“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敦教育,举将才,保直臣,斥佞臣”等措施建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在朝廷任右司谏时,一次,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范仲淹立即奏请仁宗皇帝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重视,他问仁宗说:“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感到惭愧,就派范仲淹前去赈灾。

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并奏请减免赋税,还特意将灾民充饥的乌味草带回京城,请仁宗传示六宫贵戚、朝廷上下,以劝诫他们勿忘百姓之疾苦,杜绝奢侈之风。

进亦忧,退亦忧

范仲淹任宰相时,规谏君主,任人唯贤,惩治贪官,一心为民。每次被贬为地方官时,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例如他到泰州海陵做盐仓监官,看到当地海堤因多年失修而坍毁不堪,海水淹没了农田,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他立即上书朝廷治堰,朝廷准奏,调他任兴化县令负责治堰。

范仲淹率众在东海岸边成功修筑了捍海堰,使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障,使受灾流亡的民户重返家园。人们感激范县令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奉行“不欺”精神

邓州新科状元贾黯进谒范仲淹,请教治世立身之道。范仲淹对他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贾黯后来官至御史中丞,一生为官清正廉洁,遇事敢言。不欺,即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不欺,即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自己的良心。

这“不欺”二字是范仲淹一生为官、做人、处事、治家恪守的信条。他待人宽厚,乐于助人,当时的很多贤士都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在地方上他每到一地,保土安民,实行仁政,当地风俗因受其影响感化也为之一变,人们莫不崇尚名节,而羞于谈论钱财利害;人人都有廉耻的观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为非作歹了。

忧国忧民、念为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品格影响了千千万万人,人们从中华民族历代的志士仁人和正人君子那里都可以领悟的到。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孔子一生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弘道崇德,倡导以道德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鼓励人修身、知人、知天、成圣,为后世做出了楷模。
  • 我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以道德和伦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邻里关系。
  • 在正统文化的影响下,历史上杰出的诗人们以睿智的思想、哲理的思维感悟人生,以美妙、凝练的语言使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启迪人们追求真理,升华道德,回归人的本性和良知。
  • 古人云:“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荀子《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以学问之道,贵以专,贵在恒,“学不可以已”。
  • (shown)老前文化也好,老后的道、儒、释文化也好,都是有神论文化。道家的道,佛家的法,儒家的天命,和西方基督文化的神,基本是同义的,就是主宰一切的。都体现了对道,对法,对天,对神的尊崇、虔诚和敬畏。
  • (shown)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婉无义的人,将二十五弦瑟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没想到女儿们每天为了弹瑟争执不休,后来竟将瑟争破成两片,便将其中一片十三条弦给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条弦给了妹妹,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就把分裂后的乐器叫做“筝”。
  • (shown)古代,人们敬天敬神,安分知命,积德行善。儒、释、道都告诫人们:信神敬天,从善惜福,感恩知报,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
  • (shown)珠玉之玉,三画正均,像连贯形,近俗不知中上(三横笔划均衡的为玉,中横靠上的即王)之义,“玉”字加点于旁,以别之。故珠玉之“玉”,本作“王”,俗作“玉”。
  • (shown)“仁”是“义”的内隐,“义”则是“仁”的外显。在古代,“义”还常常与 “利”相对而言。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 (shown)聪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样活泼,有仁德的人就像山一样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会长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