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喜,景星庆云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149
【字号】    
   标签: tags: , , ,

古德云:“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是说一个喜悦的善念,就会带来景星庆云的祥瑞征兆;一个愤怒的恶念,就会带来雷电风雨的暴虐之气。

古人还讲:“心体之念,天体所现”,是指心体即为天体,对应着相应的天体宇宙,大自然变化和人体内部变化是相对应的,古人认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善恶有报,人只有遵循天道,才能和天地同为一体,才能够持久和永恒。

一念之间,原是佛家用语,亦是直指人心、最为切要的一句话。人在世间,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是福是祸?是否有未来的机会?一念,是用心去思考,也会成为改变一生的重要决定。因为人无时无刻不在选择之中,也许只因为听到一句话,人生走出了另一条路。所以善恶好坏,在于“一念之间”。

善念是一种道德意识,是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来源于追求真理、正义和光明的崇高信念。“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天地神明无时无地不在鉴察善恶,有人因一念的诚善,就暗中蒙神赐福;有人因一念的邪恶,就明显遭天谴罚,往往不必表现于事实,而祸福已感应。此无他,善恶只在心念之间而已。所谓福田就在心田,种什么因,即获什么果,天理昭彰,丝毫无差。

中华传统文化始终都表现出对“善”的极大关怀和追求,善恶、正邪是传统文化中两组核心命题。古之圣贤、历代经典无不宣传天道循环、善恶承负、因果报应的信条,主张通过修正、修善、积德、修性的途径,升华道德境界,做好人、以至达到彻悟自性、成道成佛的标准。

远古仙人赤松子在回答黄帝问话中说:“天上三台北斗神君,常在人头上,察其有罪,夺其纪算”、“为善者,善气覆之,福德随之,众邪去之,神灵卫之,人皆敬之,远其祸矣。为恶者,凶气覆之,灾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也谈到:“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算尽则人死。”这都是说天上、地下和人身中都有各种神祇在时刻监察着人的一言一行,专门记录人的起心动念的善恶,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报应只是迟早之间。

《易书》中云:“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左传》中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讲的都是劝人向善的道理。敬信神佛,好善积德,才能造源远流长的福报。

据《太上感应篇例证》中记载:元代的元自实,痛恨一个叫缪材的人忘恩负义,在五更时想去杀他,路过一座庵堂,庵堂主人轩辕翁早上起来诵经,看到有数十个奇形鬼物跟随跟随元自实前往,样子非常凶恶。不一会儿又返回,那些跟随他的人,戴着金冠玉珮,百十成群,香花旛幢簇拥着他,十分的庄严,脸上都露出和祥喜悦的样子。

轩辕翁就召他问明原因,元自实于是说:“我恨缪材太负心,准备前去杀死他。当到了他家门口时,心想他虽然对不起我,可他还有妻儿和老母,杀了缪材,他的妻儿和老母又依靠谁生活呢?因而于心不忍,于是念头一转,就回来了!”

轩辕翁就将所看到的情形告诉他,而且道贺说:“你一念之恶,而凶鬼跟随;一念之善,而福神跟从。你的事,神明已经知道了,你必将有厚福!”元自实于是坚持不懈地行善,只有增加、没有停止,后来考上科第,官位做到了卿相,而缪材则在乱军之中被杀。

一念之善,可化解灾难。上天垂像,蕴藏着吉凶祸福,这其实也是感应的道理。古人善于观察天象,见到不祥之兆,便知事出有因,如对待“荧惑守心”灾星之相的事例。荧惑,即火星,主刀兵的凶星,侵入了心宿星的范围,预示大凶之象。

春秋时的宋景公遇到这种星相时,司星子韦建议,可将灾难转移给宰相、人民或农业收成,宋景公皆曰“不可”,说:“宰相乃国君股肱,人民为国家基础,而收成不好,百姓饥困,即国君失职”。故宋景公宁自任凶灾而不忍嫁祸,结果以这“三善”——为人君的三种仁爱的善念善言,感得火星移位,转祸为福,己身延寿二十一年,宋国也得以免除了灾难。

齐景公遇到这种星相时,听从宰相晏子的谏言:“敬天地,平冤狱,还公道于天下;行善政,肃奸佞,以德化民”,这样认真施行了三个月后,果真灾星移位,化去了不祥之兆。汉成帝遇到这种星相时,郎官贲丽说:“可以让大臣承担”,于是宰相翟方进被汉成帝赐了毒酒自杀。翟方进死后没几天,汉成帝突然暴毙,年仅四十五岁。

同一“荧惑守心”,三人处理不同,以致果报天壤之别。故上天垂象示警、异常现象出现时,首先应检查自己的过失并归正不正,善念的威力可转变命运,甚至可以改变星体运行轨道。这是因求福于心,转化业力而消除了灾难,并以此得到上天的护佑。人的一个起心动念,都是未来果报的因,心起善念就感得正神的加被,诸事如意;心起恶念易招感诸事不顺遂。

为人之道,就是要能自思内省,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时时起善念,排除邪念。如明代杨继盛在家训《谕子书》中写道:“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合天理便行,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则上天必保护你,神明必加佑你,否则,天地鬼神必不容你”。

善念,是万善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美好的未来;恶念,是万恶之源,从这里可以滑入罪恶的深渊。人至诚的善念可以感天动地,纵使是在危难关头,也能够趋吉避凶,化险为夷。因为天道常会与善人相随,不必说而能够巧妙回应,不必召请而会自然到来,只要能够以诚心去感应,不管在哪里,都会得到上天保祐。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以道德和伦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邻里关系。
  • 在正统文化的影响下,历史上杰出的诗人们以睿智的思想、哲理的思维感悟人生,以美妙、凝练的语言使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启迪人们追求真理,升华道德,回归人的本性和良知。
  • 古人云:“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荀子《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以学问之道,贵以专,贵在恒,“学不可以已”。
  • (shown)老前文化也好,老后的道、儒、释文化也好,都是有神论文化。道家的道,佛家的法,儒家的天命,和西方基督文化的神,基本是同义的,就是主宰一切的。都体现了对道,对法,对天,对神的尊崇、虔诚和敬畏。
  • (shown)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婉无义的人,将二十五弦瑟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没想到女儿们每天为了弹瑟争执不休,后来竟将瑟争破成两片,便将其中一片十三条弦给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条弦给了妹妹,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就把分裂后的乐器叫做“筝”。
  • (shown)古代,人们敬天敬神,安分知命,积德行善。儒、释、道都告诫人们:信神敬天,从善惜福,感恩知报,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
  • (shown)珠玉之玉,三画正均,像连贯形,近俗不知中上(三横笔划均衡的为玉,中横靠上的即王)之义,“玉”字加点于旁,以别之。故珠玉之“玉”,本作“王”,俗作“玉”。
  • (shown)“仁”是“义”的内隐,“义”则是“仁”的外显。在古代,“义”还常常与 “利”相对而言。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 (shown)聪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样活泼,有仁德的人就像山一样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会长寿。
  • (shown)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启迪人的良知善念,面向天道,超越人生,选择正义和善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