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如意“中国结”

李亮
font print 人气: 422
【字号】    
   标签: tags: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中国结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经过几千年时间,它从实用绳结技艺演变成为今天这种精致华美的艺术品。

“中国结”的特点是︰是用一根线绳通过绾、结、穿、编、绕、缠、抽、修等多种工艺技巧,按照一定程式回圈有序连绵不断地编制而成的,讲究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可接。

“中国结”是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他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

“中国结”,从其所蕴涵的深意来分,有寓意吉祥如意的“吉祥结”,有寓意如意自在的“如意结”,有表达平安和一帆风顺的“方结”,有表达长命百岁的“盘长结”,有寓意团圆美满、锦上添花的“团锦结”,有寓意祥云绵绵的“祥云结”,还有表达永结同心的“同心结”,表达花好月圆的“桂花结”等。

这些“中国结”无不“以结寓意,以结表情”,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中国人的喜爱。

“中国结”由于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传统文化精髓。据说,中国结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传说“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即神祇女娲将绳子在泥中滚动,便造出了人。早期的人类曾经崇拜过绳子,甚至还结绳记事。“绳”与“神”谐音,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以此来表示对神的崇拜。史书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人易之以书契”。

“结”,《说文解字》解释为“缔也”。《集韵》认为,“结”与“吉”在古代同音亦同义。“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那么“结”也有吉祥的意思。由“结”组成的词语,如结缘、结交、结合、结果、结发夫妻等,都充满了温馨、幸福、亲密之感。

“中国结”肇始于上古,到了汉带,衣服的带子上开始出现了“结”。因为中国早期的衣服没有今天的纽扣、拉链等,需要靠衣带打结之法来系衣服。唐宋时更是开始广泛兴起。

在出土的唐代的铜镜图案中,有绘有口含绳结的飞鸟,意指永结百年之好。那时的人们喜欢随身佩带饰物,而饰物基本上都靠穿绳打结系在衣服上的。明清时期,中国结的变化达到了繁盛,变化万千的中国结表达了无限的情意和美好的祝福。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精神信仰,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

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剑柄上装饰一个“法轮结”,有如轮黑心行,弃恶扬善之意。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

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

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的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

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宋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来表达情意。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

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九章.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古汉诗中亦有︰“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此。”其中用“结不解”和胶漆相融来形容感情的深厚,可谓是恰到好处。

晋朝的刘伶在《青青河边草篇》中写道︰“梦君结同心,比翼游北林。”

唐代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诗词等文学作品对结的承颂也成为突出。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中国结”的每个结饰都蕴涵着事事顺心、路路顺通、时代绵长、福禄承袭、财富源源不断等吉祥寓意。“中国结”以艺术的手段物化了中国人的吉祥观念,以寓意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生存情感和人们辟邪、纳福的求吉心理。它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在新世纪之初风靡神州大地,说明“中国结”这一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不可抵挡的艺术魅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即杭州)后,制扇工艺更为发达,形成了许多的著名商号,如“徐茂之”、“青茂”、“陈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后,杭州制扇业极为发达,与丝绸、茶叶齐名,被视为“杭产三绝”,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线、杭烟、杭粉、杭扇)之一。
  •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历代文人墨客们还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情言志,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 误点成蝇 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其子曹子建特为此写了一篇《九华扇赋》。 曹操便请杨修为他画扇,不料杨修不小心将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将扇上的墨点画成一只欲飞的苍蝇,曹操看后竟误以为真,忙用手去拍打。从此,“误点成蝇”的典故流传至今。 唐伯虎巧画扇面 唐伯虎很擅长画扇面,他技艺超群,远近闻名,有好事者不服气,就故意出难题刁难。 一天,有人来请唐伯虎画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画上画100只骆驼。唐伯虎什么也没说,点点头就开始画了起来。只见他先画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间画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随后在山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挡住;在山的右侧画了一只露出前半身的骆驼,正被主人牵着。画完后,唐伯虎放下了笔。 来人一看就急了,说:“这可不够一百只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笔来,在旁边题了一首诗:“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来人一看,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没过几天,又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让唐伯虎画扇。他自己命了一个题,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点点头,就在扇面的右边画出几片绿叶来,一群蜜蜂,一只蝴蝶,正飞了过去。然后,唐伯虎在扇面上题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赞叹不已。◇
  • 【大纪元2011年03月18日讯】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箫源自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其音量较小,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由最初的四孔发展为现在的六孔(前面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吹音孔)。 在秦汉至唐,“箫”一词主要用作指编管的排箫,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即直箫。 现代的箫可分为洞箫、南箫和琴箫。传统洞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箫为8孔,为改进后降低声音,适宜与古琴合奏;南箫,由中国唐代尺八发展而来,与日本目前流行之现代尺八分别为唐尺八所不同的两个支派,目前仅见于民间和传统南音音乐。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却适合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筝曲古朴雅致。
  • 一张八仙桌,或四边摆四张长凳、或两侧放两把椅子,吃饭饮酒、喝茶待客,显得稳定平和。
  • 埙(音同熏),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埙一般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古代八音的乐器分类中(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笙属于匏类。
  • 九州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中国的泛称,其来源于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
  • 徽州民居的白墙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蕴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称为“徽州三绝”,已经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宝贵遗产。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说:“徽州三绝,牌坊为最。”
  •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创始于隋,又延续至元、明、清三代,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