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韵声声

作者 :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522
【字号】    
   标签: tags:

鼓是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鼓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文化内蕴极其深厚。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鼓具有祭祀、敬神、驱邪、乐舞、警示、战争等诸多作用,渗透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广泛而深远。

鼓的历史

鼓,是在坚固且一般为圆桶形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可以用手或鼓锤敲击使之振动而发声。相传在远古时期,人们借用鼓这样一种发出特殊声音的响器,传递信号,以起到迎神驱邪的作用。

如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九擂夔鼓擒蚩尤”,史载“黄帝伐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率部队与蚩犹大战时,擂起这种特别的鼓,连擂九通,声震数千里之外,天地为之变色,蚩尤部队丧魂落魄,遂克伏蚩尤之党。

胜利后,黄帝又作了一部〈㭎鼓曲〉以示庆祝,曲子激越雄壮,气势万钧。

在古代,鼓一直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作为祭祀的器具,作为人与神沟通之媒介,也是人与自然间交流之象征物,被广泛应用于诗、乐、舞以及各种仪典中,受到历代的重视。

几乎每一朝代均有专职之司鼓人员,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类,汉代有鼓吏,汉唐有鼓吹署,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则设有钟鼓司等等。

鼓的种类很多,有陶鼓、土鼓、皮鼓、铜鼓、腰鼓、羯鼓、连鼓等几十种。腰鼓在唐代以后广为盛行,其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表现各种欢快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在中国,各种民族使用不同形式的鼓,演奏技法也是千姿百态。

鼓的功能

古代的礼、乐都离不开鼓,周代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鼓为八音之首,在音乐演奏中居于指挥地位。

鼓与舞关系密切,语言学把舞蹈解释为:“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之美首先在于人体动作的节奏运动,而鼓,也正是以节奏表现为主要。

这一共性,恰是鼓与舞结下不解之缘的根本原因,以至人们总是将鼓与舞结合起来审视,以鼓来命舞之名,并由此创造出诸多常用语汇如:“鼓舞”、“鼓之舞之”、“鼓舞士气”、“欢欣鼓舞”等。

古代重视礼乐文化,君子通过这样的音乐可以修身养性,以至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鼓有报时、报警的作用。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

如北京鼓楼上的大鼓与钟楼一起,成为元、明、清时北京全城报时中心,“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鼓楼二层上置鼓二十五面,其中,大鼓一面、小鼓二十四面(以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当年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每晚七时“定更”,击鼓两通,共一百零八声,以后,每个更次都击鼓两通一百零八声,直至五更(晨五时)击最后的“亮更”鼓。

击鼓也有一定的节奏,至今,民间仍流传着“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大鼓鼓面直径达一点五米,每到夜间报更时分,钟鼓楼上钟鼓齐鸣,传播全城。

鼓在佛教寺院、道教宫观里,是最具标志性的礼拜法器,有着报时、集众、庆典和赞诵等等的作用。

鼓楼的建造是有规范的,在殿前建造钟、鼓二楼,位于东面的是钟楼,位于西面的是鼓楼,这就是“东钟西鼓”或“左钟右鼓”,大鼓就悬挂于鼓楼之中,配合着钟楼的钟声,依律敲击。

钟鼓因为中空而每每击打之,总会发出洪厚响亮的声音,飘扬不已,从而不断地撼动人心和唤起民众的虔诚,回归天理和正道,放下一切名利,慈悲心怀,才能包容和显现一切万有!

鼓的艺术特色

中国鼓的艺术表现力,是由节奏、音色、力度及速度等要素的综合作用所构成,乃产生了高深的艺术特色。以音色来说,由于鼓的形制构造不同,以及演奏技巧的不同,如击鼓的部位或不同的奏法等等,都可产生相当丰富的音色变化。

如《诗经》、《史记》等史籍就举出了鼍鼓逢逢、鞉鼓渊渊、法鼓冬冬、夔鼓镗镗,以及坎、鼚、鼛等十数种鼓声的象声词。而以不同的力度使用在相同的节奏及音色的鼓点上,也可产生很多的变化,加上速度的掌控,可表达出更丰富多彩的音响艺术。

大鼓由两根较粗的木棰敲击发音,鼓的中心发音较低而深厚,越向边缘声音则越高而坚实。由于从中心到边缘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时可利用这些变化来丰富它的表现力。

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顿击、摇击等,力度变化很大,对气氛的渲染能起很大的作用。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鼓占有重要地位,歌舞器乐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其隆隆之声同于天上之雷电轰鸣,气势磅礡,威风凛凛,其声音和威力无可比拟。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欢欣。

因此,人们把天上雷霆的轰鸣、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音声等,都融会于“鼓”这一实物与概念之中,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声像雷声一样可以引来雨水,滋润万物。

《说文解字》中也说:“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古文中,“郭”同“廓”,有扩张、延伸与成长等意,因此,击鼓也成为鼓舞人们的精神力量,使人在获得美感的同时,得到警醒与启迪,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原载《明慧网》#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B>一、不受秽物
  •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产生于周代礼乐文明之下,其价值不局限于文学,从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周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观、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礼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特质,是对华夏文化的颂扬。
  • 清朝时,有一位姓陈的盲人,非常精通摸骨算命的小道,远近驰名。当时漳州的一位总镇官员(注:总镇是清代负责地方军事的官员)慕名把他请到自己的府上。
  • 礼乐文化倡导“以德配天”的君子风范。“以德配天”是周人德治思想的宗旨,正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传统文化将各种美德都赋予了君子。君子人格对后来的中国士大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人一生的道德追求。
  •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戏曲奠基人。然关汉卿究系何方人氏,多年来一直众说不一,主要有四:一为大都(今北京)说,见元钟嗣成《录鬼簿》:“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二为解州(山西解县)说,见清邵平《元史类编》:“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着北曲六十种。”;三为燕人说,见元熊自得《析津志》;四为祁州(今安国市)说,见清乾隆《祁州旧志》:“关汉卿,时祁之伍仁村人也。……”比较而言,前三者皆语焉不详,且惟此仅见,缺少佐证。而祁州说所言较详,较具体,且当地又有大量关于关氏遗址、遗事的传说佐证,多数关学研究者倾向此说。
  • 马文安娶妻吴氏,貌极美好,性也聪敏,善持家政,不过骄气颇深,嗔心亦重。因之,婆媳之间常常发生龃龉,所以每逢马文安回家的时候,婆媳二人在他面前互相诉说:做婆婆的说媳妇不孝;做媳妇的说婆婆不仁,双方各执一词。
  • 人们把用钱买官,叫做“铜臭”。东汉时的崔烈,曾名重一时;汉灵帝时,他花钱五百万,买官当上了司徒,结果是很快名誉扫地。崔烈问儿子崔钧说:“外面的人,对我议论纷纷,他们在讲我什么呢?”
  • 了解人无完人,宽容的对待他人,并提醒自己不断的改善与进步,......
  • 年是中华民族在中国神传文化中按照万年历而来,除旧迎新,祭祀祖先。这半个月也是这个民族最隆重、最聚会喜庆和具特色的美食日子。
  • 何朝宗(公元1504年~1582年),字何潮,号阿来(来福、来佛),福建省德化县浔中镇隆泰村后所人,中国闻名中外的瓷雕艺术大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