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正义(17):有关简化字问题的几个认识误区(5)

作者 : 子正
font print 人气: 52
【字号】    
   标签: tags: ,

误区五: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越简单越好

(一)文字不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也是文化象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在其《工具论.范畴篇》中给文字下的定义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欧洲中心主义者、逻各斯中心主义者,在语言与文字关系上,强化亚里斯多德的语言文字观,固持言语中心主义,认为言语高于书写(文字)。所以,所谓现代语言学,从索绪尔(1767~1845,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开始,就只重视语言,认为文字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在于表现前者。”

基于这样的观点,现代语言学基本上不研究文字;即便研究,也仅限于表音文字体系。

于是,文字所谓的“工具性”,就成了大陆文字改革者的重要理论依据。文字既然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当然就可以改造、借用或创造。所以,为了达到改造汉字目的,文改专家们就全力攻击汉字(传统正体字),认为汉字不科学、不便于学习、使用等等。

可是,从文化角度看,文字从来都不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

在欧洲斯拉夫民族中,凡是信奉天主教的,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等,都采用拉丁字母;凡是信奉东正教的,如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都采用基里尔字母。同样,在北非和中东,凡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采用阿拉伯字母。

这说明,文字的使用,并非只因其工具性,还有文化因素在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认为,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期,并产生、积累了广泛的文化成果。因为文字突破信息交流的时、空间限制,使人类的经验、知识等精神财富,得以广泛交流、传布,并代代承续,积累增加。而有声语言因其历时性、共时性的局限,则无法促成人类发展这一伟大转变。

这表明,文字不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还是文化(文明)的基础和载体。

一种文字的历时效应越长,它所涵载的文化内容越丰富,它的民族和社会越发达,它的社会价值就越高。传统汉字正是这样一种文字,并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比肩的文字。

日本、韩国的去汉字化与恢复使用汉字的过程,也以沉痛的历史教训,证明文字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换个角度说,如果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特别是只记录语音符号,那么现存的拼音文字,岂不是可以全部改用国际音标了?

大概除近代中国社会少数无知与别有用心的人以外,世界上各个民族都会认为别种文字不便学习、使用;就算自己民族的文字难学、难认、难记,不方便使用,人们仍会坚持使用自己的文字。

犹太人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在长达二千年的漫长历史岁月中,他们失去自己的家园,流散异邦。在流离奔波中,他们的母语希伯莱语慢慢消散,而说着别人的语言。后来,一个俄国犹太人几经努力,慢慢将沉睡二千年的母语唤醒。

以色列复国后,进而将希伯莱语彻底复活,不仅将之列为官方语言(另一种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并在口语中渐渐取代阿拉伯语、拉迪诺语和意第绪语,成为日常的主要交流工具。

犹太民族他们完全没有计较希伯莱语是不是太过古老,曾经是“死亡”的语言;也完全不计较希伯来语是不是比现用的语言难用,他们只觉得,那是自己民族的根,要守住它。经过他们努力,现在希伯来语已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语种之一。

而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承传下来最古老的表意文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凝练记载四、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审美、文化、历史,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及最显着标志,有些中国人不但不引以自豪,对之珍惜、保护,反而大肆贬损、破坏,甚至要彻底废除而后快,较之犹太民族,简直是天壤之别。

(二)汉字记录汉语,又高于汉语

语言(口头语言)是人类对自身意识与思维的一种系统的声音(口腔发声)表达形式,主要目的是交流与传达信息(情感、思想、观念等)。人类对自身意识与思维的表达还有其他形式,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音乐、舞蹈、绘画、书写等。

但语言是最常用、直接、易用的表达形式。不过,语言对意识与思维的表达,存在着两个严重缺陷:

一、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局限。
二、信息的缺损与模糊。

为解决和弥补语言的这两个缺陷,就有了文字的产生。

从第一个问题来看,文字主要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而且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因为汉语是单音节语言,所以汉字记录的是汉语中的音节及其意义。

从第一个问题来说,文字是语言的一种补充、完善与拓展,所以又高于语言。但能够体现这一功能的只有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在这方面的作用几乎为零。所以,如果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的说法,对于表音的拼音文字来说还大致相符,但对表意的汉字来说就很不全面、很不凖确。

因为汉字不仅起到记录汉语的作用,还对汉语的表达能力进行补充、完善与拓展,所以在一定层面上又高于汉语,对汉语现出相对的独立性,用文言书写的汉语书面语,出现世界上所有语言文字中最独特的语、文分离现象。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表意的汉字是怎样做到这一点︰

汉字的表意性,体现在“依类象形”的“象形”上。而“象形”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起于有形的具象事物。

但这种“象形”是有前提、有约束的,那就是“依类”。也就是说,“象形”是建立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其具体造字法是“象形”与“指事”)。而分类,是建立在对事物系统、概括地、抽象地认识与理解基础上。

所以,这个“象形”实质是对事物的概念性表达。(参见前文〈汉字的造字理念与原则〉)

“依类象形”解决的是对基础不同属类具象事物的概念性表达。而相对抽象、动态、个别的及同一属类中不同种别如何表达呢?汉字造字对此的解决方式是“形声相益”。

因为“象形”是对具象事物的概念性表达,所以,它本身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不同组合,就可以抽象地表达或表达抽象的相关概念。

比如“武事”、“武力”、“军事”之类的概念,汉字造字时用具象的“戈”(古代军战代表性的兵器)与“止”(足趾)组成上戈下止的“武”,通过“止”移“戈”张,比较传神地表达有关兵戎相向之类事情的概念(这叫“会意”造字法)。而语言,无法同时表达这样丰富的内涵。

再比如,“无”、“没有”这类抽象的概念,汉字借用具象的同音的“ ”(舞蹈)来表示,通过舞蹈动作动则显不动则隐的特点,非常传神地表达“无”的概念。所以汉语的“无”不是什么都不存在,而是事物隐伏、不显露的状态,所以才能“无中生有”。而舞蹈动作,正是“无中生有”--不动则无,动则有(这叫“假借”)。而语言,无法同时表达这样微妙的意味。

对于世界上千千万万可分类的事物,汉字造字采用了“属加种差”的逻辑结构予以表达,是这类事物最科学、合理、高效的表达形式。如:

木︰杉、松、柏、桂、桐、梅、桃、椴、枫、桦、杨、榛、榆、杏、李、栗、梨、棠等。

鱼︰鱿、鲅、鲍、鲐、鲑、鲤、卿、鲸、鲲、鲳、鳗、鳝、鲢、鲟、鲈、鳄、鲨等(这叫“形声”造字法)。

语言不能直接、同时体现出形声字这种“属加种差”的逻辑关系。

可见,汉字系统的构建,是基于对世界深刻、理性地认识,是建立在对事物分类基础上的概念性表达,是一个系统、精密、逻辑的、模块构建起的体系;每一个汉字包含的信息,比语言更直观、全面、丰富、稳定。

所以,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还是语言的补充、完善与拓展,包含着语言无法言表的意蕴。

汉字系统,“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并“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进而“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同时秉承“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原则但不僵化,最终“弥纶天地之道”,“广大悉备”。

所以,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有超越语言之处,微趣妙旨,体用无穷。

(三)其“简单”标凖是使用简单,非其构成简单

人类创造、制作的实用性产品与操作工具,都是由原始向简单,由简单向繁复,再由繁复向高一级的简单发展,在功能的表现上,就是由显性向隐性发展。所以,现代推出的各种新产品、工具,功能愈趋向优化、全面,操作则愈趋向简单方便。

汽车,是典型的例子,性能不断提升与扩展,而操作不断趋向简约与“傻瓜”化。电子产品在这方面的表现则更为突出,电路高度集成,功能模块封装,性能不断扩展、提升,功用不断增加与整合,而操作则不停地人性化。

所以,工具简单不体现在工具本身构成的简单上,而是功能强大基础上的操作使用简单。

从这个角度考察汉字,其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高度集成化、模块化,因而具有无限扩展的功能,所以能一脉相承地传沿至今,以有限的数量,表达无限的世界。而拼音文字,还处在零散拼合的初级阶段,只能以无限扩充的文字形体表达无限的世界。所以,现代西语国家的人,离开了辞典,已经无法表达不断激增的各种概念。

总之,汉字不仅仅只是记录汉语的工具,它还具有独立于汉语之外的更丰富内涵与功用。随意地改变汉字的形体,就破坏汉字的模块与集成,不仅降低汉字的“工具”功用,而且损害汉字所蕴含的丰富意旨,当然也就降低汉字的效用,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表意的汉字别树一帜,用现下时髦的话说,就是非常的酷。改变与破坏汉字这种独一无二的“酷”,是不智的表现。@*

点阅【汉字正义】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拆字是一门很高超的学问,甚至比周易算卦还准确有趣。因为中国汉字是神传文化,每个字都蕴涵着神赋予它的特定含义,每个字都是一个生命,它的笔画都不能随便改动的,一改动它的意义就变了。
  • 从道字的结构、形象、义理中,我们感受到了仓颉造字的神奇。知书达理的聪明人,能从神奇的中国文字中领会其深刻的内涵,观天文、识地理,找到自己人生的回归之路。
  • 战国时代,天下这么纷乱,事情繁杂,文字的普及是很重要的,王次仲就把篆体、籀体字变化成隶书。
  • 后人参悟老子的《道德经》,说“一”其实就是太极。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仓颉造字,神韵天地。静、境、净、敬,音同而意连,植根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道德的核心。
  • 中华文化是神传的文化,是神有目地,系统安排出来的。历朝历代都有神人、神迹出现。
  • 自古代圣人仓颉造字以来,文字历经了二千多年的演化过程,规范到今天主要有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
  • (shown)古代儒家讲“忠、孝、节、义”,讲“仁、义、礼、智、信”,没有谈到情。佛家讲善,道家讲真,只有现代人才喜欢讲情。儒为“人需”,孔子认为人需要“仁、义、礼、智、信”来规范人的行为。
  • (shown)“字”与“自”同音,因为字是给人用,所以神仿照自己的形体造了人,不同的神仿照自己的形体造了不同的生命。同时把自己对事物、宇宙、时间、空间的认识造成了文字。
  • (shown)中国汉字中的“人”字的构形非常简单,但是意义深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