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正义(17):有关简化字问题的几个认识误区(6)

作者 : 子正
font print 人气: 164
【字号】    
   标签: tags: ,

关于“繁简之争”中的几种模糊认识︰

所谓“繁简之争”,主要是指关于是否恢复使用“繁体字”(或同时废止简化字)问题的争论。这里不讨论是否要恢复或如何恢复的问题,主要是想澄清在“繁简之争”中所出现的一些模糊认识。

一、汉字简化运动虽有瑕疵,但中国已无法走回头路

2006年5月27日,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主办华语规范讲座会,在“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上谈到“繁简之争”时,中国《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副主编余志鸿强调,汉字简化运动虽然有瑕疵,但中国已无法走回头路。

他说︰“已经改了,不能再回去了,因为中国十三亿人,你一回头,多少亿人就要变文盲了。”他同时提到,中国目前已暂缓汉字简化运动。余志鸿还说,汉字简化是语文规范化的一大贡献,即使是有毛病,但对于推动文化进行达到社会和经济成长的贡献毋庸置疑。

在场还有两名中国大陆简化字方面的权威,即《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主编兼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咨询委员李行健,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南洋商报》,2006年5月28日,《余志鸿:汉字简化有瑕疵 中国无法走回头路》)

下面一一剖析其谬︰

1、既然已经发现存在“瑕疵”,就应该将其去掉

任由“瑕疵”堂而皇之地存在,不是别有用心,就是不负责任或无知。恢复使用“繁体字”,也不是“走回头路”,恰恰是属于从邪路回归正途的拨乱反正之举。

实际上,“繁体字”在大陆也并没有完全退出使用,在前文〈揭开简化字的问题与危害(5)〉中,已经列举出大陆必须使用繁体字的至少十二个领域。所以,既然“繁体字”还在使用,完全恢复使用“繁体字”,就不存在“走回头路”的问题,更不存“无法走回头路”的问题。

2、“已经改了,不能再回去了”

明知道错了,还要继续坚持错下去,这是属于明知故犯。而“不能再回去了”,不知理由是什么?曾作为社会主义象征的计划经济,大陆搞了三十年,不是说改也改了吗?难道恢复“繁体字”,比改变运行三十年的经济体制还困难?

3、“中国十三亿人,你一回头,多少亿人就要变文盲了”

这话倒有些“文盲”思维的特点。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当初推行简化字的时候,岂不是同样造成了大批文盲?当时大陆的文盲率本来就高,那推行简化字的结果,只能是把文盲率推得更高。难道当初推行简化字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盲?

同时,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当时大陆有文化掌握知识的人,都是使用“繁体字”,那么推行简化字的结果,首先是使这些人变成文盲。如此一来,那大陆的教育靠谁来实施?简化字靠谁来推行?难道是靠文盲?

如果文盲能做成这样的事情,那有必要普及教育,进行汉字简化吗?

实际上,他们是故意混淆“简化字”与“繁体字”的概念,其心可诛。所谓“简化字”,主要是指1964年大陆出版的《简化字总表》所公布的2,238个简化汉字(因两字重见,实为2236字),其中直接简化而成的不过484字,其他1,754字是类推简化字。

也就是说,简化字的数量在484字至2,236字之间,取决于如何理解。

所谓“繁体字”,则是指被简化的承传汉字,其数量与简化字相当(有些是被合并简化的)。(参见前文〈有关简化字、繁体字、正体字、规范字等概念〉)

简化字(繁体字)在大陆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所收6,196个汉字中所占的比例,若以484字计,则仅为7.8%;若以2,236字计,不过才36%。

所以,所谓“中国十三亿人,你一回头,多少亿人就要变文盲了”的说法,是故意以只占通用汉字7.8%或36%的“简化字”,代表全体通用汉字,同时又以只占通用汉字7.8%或36%的所谓“繁体字”,代表全体通用汉字,是根本不成立。

恢复“繁体字”,改变的不过是通用汉字中7.8%或36%的部分,而64%或92.2%的部分根本就不被涉及,所以不会使任何人突然间变成文盲。即使不认识“繁体字”,不使用简化字,仅靠那些没有被改变的通用汉字,也能大致地阅读与交流。

而且,所谓“繁体字”(或被简化的部分),仍大量地留存于“简化字”中被日常使用。如:

至于误认被类推简化的“繁体字”,那更没有问题,像“钅钅、纟纟、饣饣、讠讠”等简化部首,其本字一直在使用,所以识别被类推简化的原字不存在任何障碍;另像由“车车、贝贝、页页、门门、马马、鱼鱼、鸟鸟”等被类推简化的繁体字,也不存在识认障碍。

所以,就识字而言,恢复“繁体字”,对于简化字背景的人并不造成多大的影响。

4、“汉字简化是语文规范化的一大贡献,即使是有毛病,但对于推动文化进行达到社会和经济成长的贡献毋庸置疑”

“汉字简化是语文规范化的一大贡献”,这是睁眼说瞎话。中共的汉字改革方针很明确,那就是“汉字必须改革,汉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中共〈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1956年1月27日)

汉字简化过程中,大陆那些文改专家们所秉持的策略是:破坏汉字形体,削弱汉字效用,以简体字创造汉字内部利于拼音化的条件。(中国语文杂志社编《简化汉字问题》,中华书局,1956年,第98页)

把“破坏汉字形体,削弱汉字效用”的简化字,说成是“语文规范化的一大贡献”,这不得不让人佩服言者的铁面皮功夫。

事实上,汉字简化毫无章法,简化汉字混乱不堪。这一点,我们已在前文〈简化字对正体汉字的戕害变乱〉及〈揭开简化字的问题与危害〉中分析得很明白了。

至于说简化字“对于推动文化进行达到社会和经济成长的贡献毋庸置疑”,不知说这话的“胆气”来自哪里?

大家知道,简化字的普及,主要是十年“文革”时期,通过几乎人手一册、被迫学习的《毛语录》,及大量印制发行《毛选》来实现的。十年“文革”,用中共自己的说法,是文化浩劫,并把国民经济推到崩溃边缘。

难道这就是简化字“推动文化进行”、“达到社会和经济成长的贡献”?还“毋庸置疑”?

如果把简化字的历史拉长,从1964年大陆出版《简化字总表》到今年,整整五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不知靠“简化字”培养出什么像样的世界级优秀人才?而人们印象中大陆那些在世界上有名的专家,比如华罗庚,苏步青、陈建功、陈省身,比如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等,都是民国时期成长的。

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共11位,却都是在“繁体字”环境下所培养出来。见下表:
仅有两位是在简化字背景下培养出的华人诺奖得主--一位是刘晓波,另一位是作家莫言。@*

点阅【汉字正义】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同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息息相连,可以说,没有文字就没有我们华夏民族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 相传,明朝末年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在面对李自成等流寇四处窜扰、祸国殃民..
  • 一个人行踪飘忽、出没无常,可以用“神出鬼没”来形容。是的,神鬼出没的方式,理当非人力所能知测。然而,换个角度想,“神出鬼没”的原意是否也有可能是:神出现了,鬼就消失?
  • 中文是当今世界上极特殊的文字,其中的意涵不但非常有趣而且很有深意......
  • 有一个老笑话,一个孩童到了启蒙的年纪,父亲找了位老师教孩子写字,孩子学了三日后禀报父亲自己已经学会了。于是父亲命他写封信给万姓友人,未料孩子一写三日...
  • 仓颉造字数千载,几人归去几人来;神传文化展新意,大道已就天门开。每一个汉字,其点横竖捺撇折勾都有特定位置,随意改变某一笔的位置就不协调。而人类社会的群体关系与汉字结构的这种特点何为相似。
  • 汉字不仅是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之一,更是唯一现代人仍在使用的象形、形声、会意字体。学习汉文的台湾人会正体字,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对于一般用字母和拼音书写的人来说,能书写千年前的汉语却是件神奇的事!
  • 中国古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看似简单的一句成语“不三不四”,却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渊源。“三”与“四”这两个数字的由来,及其中隐藏的原始涵义,要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河图》...
  • 百果之中,我独爱鲜桃,尤其喜欢又大又甜的水蜜桃。细思之,百果中只有桃子可以称“仙桃”,其它果品都不能冠以“仙”;百木之中,唯有桃木可以称“仙木”,其它树木与仙无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