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

清笛一声 天上来

作者:史然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

李子牟是唐朝蔡王的第七个儿子,风仪爽秀,才调高雅,性闲音律,尤善吹笛,天下无人能与他相比。

江陵一带有旧俗,每逢正月十五日夜晚,江边挂起一排排的彩灯。两岸挤满了前来观灯的男男女女和他们乘坐的彩车。子牟客游荆门正赶上这个热闹场面,便对同游的朋友说:“我吹奏一支笛子曲,能让万人寂静,鸦雀无声。”同游者赞成他的作法。

子牟便登上楼去临窗独奏,清脆悦耳的笛声一响,百戏皆停,行人驻足,坐者起听,曲罢良久,各种声音才又恢复了喧哗。

而子牟自恃其才,神气悠然自得。忽然,有个白发白须的老翁从楼下小船上边行边吟来到面前,他相貌古朴严峻,话音清亮激越,子牟及在座的客人争着上前向老翁致敬。

老翁对子牟说:“刚才吹笛子的莫不是王孙?你的演奏天格绝高,可惜的是乐器太平常了。”

子牟则说:“我的这支笛子乃是先帝所赐,神鬼所有的奇异之物我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但我知道这支笛子在乐器之中算是至宝,有生以来我所见到的乐器仅仅超过一万种,但没有能比得上这支笛子。您却认为这很平常,莫非有什么道理呢?”

老翁说:“我从小就学习吹笛子,虽老了仍没有倦怠。像你所用的这支笛子,不是我敢于知道的,王孙如以为不是这样,应当让我为您试一试。”子牟就把笛子递给他。

老翁引气发声,声音刚刚吹出来笛子便破裂了。四座骇愕,猜不透他是何人,子牟赶忙叩头哀求,希望能见到珍贵奇异的笛子。老翁对他说:“我所保存的笛子您都不能吹。”

老翁便令小僮从船里将笛子拿了出来,子牟上去一看,乃是一支白玉笛子。老翁把笛子交给子牟,叫他吹出声调,子牟用尽气力吹出的声音却纤弱细小得听不到。子牟更加心情不平静,虔诚恭敬到了极点。

老翁接过笛子轻轻吹弄,在座的人便感到透心彻骨的寒冷。老翁说:“我同情您的志趣和爱好,现为您试奏一曲。”只听到清亮的笛音激昂腾越,余韵飞扬充溢。为普通的五音六律所不能比拟,一曲未终,只见风涛喷腾,云雨迅至,天空昏暗,但转眼间却云散天晴,这位吹笛子的老翁也不知了去向。

(出《集异记》)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黠鼠给了苏轼什么启悟?(Shutterstock)
    少年苏轼写了一篇文章——《黠鼠》,纪录了事情的始末,抒发自己的感悟。《黠鼠》的意趣浓厚,寓意深远,谁能想像这是出自一个十一岁孩童之手呢?
  • 君子、小人之别不是绝对的。君子与人为善,包括对小人在内,不能嫉恶如仇。19世纪美国总统林肯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讲“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人都心怀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这应该也是我们理解本章的题中之义吧。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