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气脱俗的千古音韵 古筝

作者:古音
font print 人气: 511
【字号】    
   标签: tags: , ,

涓涓流水、碧波盈盈,如空谷清泉般的美丽声音是一般人形容“筝”的音乐语汇。“筝”这个乐器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又被称为“古筝”。早在战国时代,“筝”就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其中又以秦国最为盛行。

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婉无义的人,将二十五弦瑟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没想到女儿们每天为了弹瑟争执不休,后来竟将瑟争破成两片,便将其中一片十三条弦给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条弦给了妹妹,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就把分裂后的乐器叫做“筝”。

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篇〈谏逐客书〉,这是李斯批评秦始皇的一段奏文,内容提到:“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李斯对秦始皇“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政策,以乐器的选用作为讽谕。

所谓“瓮扣缶,弹筝搏髀”,这是指秦地的民间乐器,“秦地”指的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而这些民间乐器,李斯称它们为“真秦之声”。由于这个典故,所以后人对于“筝”又有“秦筝”之说。

(陈柏州/大纪元)

二千多年来,“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融汇了各地的民间说唱、戏曲和器乐形式,逐步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不同音韵特点和独特演奏技法与传谱的古筝艺术文化。

古筝以区域性可概括分为最具代表性的五大流派:表现柔美委婉风格的潮州筝派;具有古朴优美意涵的客家筝派;刻划典雅细腻气质的浙江筝派;展现粗犷明快风韵的河南筝派;以及表露刚健朴实个性的山东筝派。

筝在汉、晋以前为十二弦,魏.阮瑀的《筝赋》中提到:“弦有十二。”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中叙述:“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说明隋唐时期,筝由十二弦增加为十三弦。明清以后筝逐步增加为十五弦,清光绪年间出版的《大清会典》中记载:“秦筝十五弦,似瑟而小。”

钢丝弦可以说是粤、闽两省所首制;它的弦质因借鉴扬琴,也由古代的丝弦改为铜丝弦,最后演变为钢丝弦。另一种尼龙包钢弦,则是以金属弦为内质外加尼龙丝缠绕而成,使它既有金属弦的清脆、明亮的特点,又不失丝弦委婉质朴的声韵。

(大纪元图片库)

随着弦数逐渐的增加,目前普遍常见的古筝有十六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等多种弦制,弦质除了钢丝弦之外,大多为尼龙包钢弦。

筝是以梧桐木制成长方形的音箱,面板成弧形,在乐器上有弦与弦孔,琴面中间有可以自由移动的雁柱,又称筝码或琴码。由于它们斜形排列很像飞翔的大雁群,所以称为雁柱。雁柱左右移动时,可以改变音的高低。

筝的弹奏方式分为右手弹弦、左手按弦。右手以拇指、食指、中指弹拨琴弦,分别称为托、劈、挑、抹、剔、勾,还有摇指、撮(大指与中指同时拨相差八度的琴弦)、琶音、拂弦等。

左手按弦的方式主要有轻巧快速的按动琴弦、慢速的按、上下按放数次或一次等,分别称为颤音、揉音、按音、滑音(上滑音、 下滑音)等,它们形成了筝曲“以韵补声”的旋律特点。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宫廷舞蹈的程式化和礼仪性随着满清帝国的建立有了新特点。由于清朝亦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宫廷舞蹈除了因袭前朝之外,还融入了满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特色。
  •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批把条》中提到:“琵琶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说明了琵琶的形制与天地人、阴阳五行以及季节是相对应的。
  • 到了隋代,由于隋文帝大兴佛法,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和开建的洞窟多达九十四个,几乎是莫高窟开凿二百多年来总数的一倍。
  •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管弦乐队中应用。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