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云移遮朗月 今朝雾散见青天

作者:卢沭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53
【字号】    
   标签: tags:

唐代中期名臣韦皋,早年很穷,漫游到剑门关外时,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相国张延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但不久相国就看不上他了,而且越来越厌恶得表露无遗。韦皋闷闷不乐,觉得自己很不得志,经常在幕府和宾客朋友一起出游,并表明自己的不满。

这让相国更加厌恶他了,对韦皋说:“幕僚无不是当今的奇才,连我都有些敬而畏之,你没事不用天天到幕府去。”可见岳父多么看不起他。

后来,连他妻子都对他说:“男儿志在四方,现在我父亲这样歧视你,你竟感觉不到还高高兴兴,太奇怪了。我宁愿离开相府随你而去,那怕住在荒野的破草房,砍柴烧饭,挖野菜充饥也活得舒心,何必像现在这样忍气吞声,被别人耻笑呢!”

于是,妻子就告诉自己的父亲要随韦皋出走。张延赏就给他们五十匹绸缎,让他们离开。张延赏的夫人虽然觉得给太少了,也不敢说什么。

当时,有个女巫在相府看见韦皋到西院,就问相国夫人:“刚才到西院的那位穿绿衣人是谁?”老夫人说:“是我女婿韦郎。”巫婆说:“这个人极尊贵,他的官运马上就要来了,官位比老爷还高得多呢,而且不久就会派镇此地,你们应该好好对待他。”

老夫人问何以见得?巫婆说:“凡是贵人,行走时必有阴间的官员护从。你家相国随从的阴间官员不过一、二十人,而我看见韦郎的随从有一百多人哩!”夫人听后大喜,赶快跑去告诉张延赏。

张延赏听后大怒说:“要是嫌我送他们的东西太少可以再商量,不用假借巫婆的胡说来骗我!”韦皋终于带着妻子离开相府,经月余到了歧山。

歧山的长官因为韦皋是节度使的贵婿,先请他到幕府任职,又奏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专管刑狱。由于他对狱政管理得出色,审案公正,又升任为监察。后来,陇州刺史死了,他又补任了知州。

不久朱泚造反,皇上离京到奉天。这时陇州有朱泚的旧部五百人,头儿是兵马使牛云光。牛云光想作乱不成,就带兵投奔了朱泚,在路上却遇见朱泚派的使者,使者拿着朱泚的伪诏,任命韦皋为御史中丞。

他们一齐来见韦皋,韦皋假装接受任命后对牛云光说:“我接受了任命,你们就该信任我,请你的部队都把武器收起来,这才说明你们也信任我。”牛云光就照办了。第二天韦皋摆酒宴犒赏军队,事先埋伏好了人,把反叛的军人都杀光了,然后又设祭坛和诸将盟誓归顺朝廷。

朱泚知道了,又派使者给韦皋加官升任凤翔节度使,韦皋又把使者杀掉,皇上在行宫听说此事,人心大振,皇上就任韦皋为陇州刺史兼奉义军节度使。朱泚之乱平息后,圣驾还宫,韦皋升任兵部尚书西川节度使。

他的岳父张延赏听说后,真想把自己的眼珠子抠出来,以惩自己当初不识人。@*

资料来源:《续玄怪录》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韩琦面对小人仍能用诚心对待,浅浅与之交往,但是不会身陷其中......
  • (shown)胡僧忽然走上台阶来,对婴儿说道:分别已久,你可好吗?
  • 元之因喝酒过度醉死,三天后竟活过来了,告诉人们他去了和神国!
  • 仆人离开陆家后,陆茂才往他主人家走去,当他踏上庄前水沟上的木板时,发现板上有七个被虫蛀的小孔,他这才悟出所谓“七星桥”,原来就是这个有七个小孔的小板桥。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