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医

隋唐名医许胤宗 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

作者:辛去病
font print 人气: 338
【字号】    
   标签: tags: ,

许胤宗是常州义兴人。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曾事南朝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

当时柳太后因病不能言语,看尽名医,皆束手无策,脉益沉而噤。胤宗看后说:“不可用口服药,宜用汤气来薰之。从而令药入腠理,即可有效。”于是他用黄蓍防风汤数十斛,放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当夜柳太后就能说话了。

于是,许胤宗被拜为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任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

当时关中多骨蒸病(肺结核),得者必死,并互相传染,无医能疗此病。而胤宗每次治疗此病,没有不痊愈的。

有人问他:“您的医术若神,为何不着书以有益于后人?”

胤宗答道:“医就是‘意’呀!完全取决于人的思虑。而脉候又是极奥妙的,很难识别,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自古以来的名医之所以是名医,就是因为他们擅长诊脉。

看病时,要准确地号出脉象,才能明了病情,每一种疾病都有针对此病的药物。如果诊断准确,只需用一味药,就能直攻病灶,所谓药到病除。如果不能准确地辨别脉象,就难以找到病因,只能凭自己主观推断来进行诊断,多用几味药。

这就好比打猎,不知兔子在哪里却出动大批人马,大范围地进行包抄围剿,或者希望偶然能治好一人,用这样的方法治病,不是太粗疏了吗?脉象的深奥,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我思虑很久,决定不能著书立说。”

在这里许胤宗开当今熏蒸疗法先河。现今,肺结核依然不是那么容易治愈,而胤宗每次治疗此病没有不痊愈的。由此可见,传统中医的神奇之处是西医所望尘莫及的。

资料来源:《旧唐书》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列仙全传》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孙思邈的记载。孙思邈是华原人,自幼聪慧过人,七岁就能够日诵千文,长大后喜欢读道家老子的书。
  • 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宋仁宗皇帝得了病,皇上的御医开了几次处方给他服药,都不见效,知道此事的人就忧心忡忡、甚至害怕起来。冀国大长公主向他们推荐许希。
  • 庞安时被誉为“北宋医王”,著有《难经辨》、《伤寒总病论》等书。
    庞安时被誉为“北宋医王”。他从小擅长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父亲是祖传的医师,曾经拿《脉诀》来教他,年少的庞安时却说⋯⋯
  • 有一位叫王彦伯的道士是荆州人氏,天生就擅长医术,尤其在诊脉方面更是有过人之处。他断人的生死寿命,不差毫厘,非常灵验。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冥冥中有定数!唐代书生灵魂离体入了冥府,预知三年前程,还阳后果然灵验!书生灵魂离体所见,只预见他此生未来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触发我们深入追索:命运安排的根据为何呢?那么命运不好的,又怎样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问孝,孔子强调孝以恭敬为本(孝在于内心的敬爱);子夏问孝,孔子强调的则是外形(容色)的和悦。孔子的这些说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的,要贯通理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