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 县令破奇案

作者︰萧新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841
【字号】    
   标签: tags: , ,

从前,有个商人租了一条船准备到外地做生意。隔天,一大早他就提着行囊上了船,因为另一个伙伴还没到,他就在船上坐着等。

船停在一个偏僻的地方,船夫接他上船时发现他行囊沉重,知道他携带的银钱不少,便起谋财害命之心。船夫故意站到高处瞭望,一看四周不见人影,于是就上船把商人推下河,河水湍急而且很深,商人一下就被淹死、流走了。

船夫赶忙提着商人的行囊,从小路回家藏在一个秘密的地窖里。然后,船夫赶到商人家敲门喊道:“娘子,你家的官人为什么还不上船?”说完,转身就走回到船上去了。

这时,商人的伙伴已经上了船,他问船夫为什么这时候才来。船夫说:“我去催你的伙伴了,我等了半天总不见你们来,心里急只好去催了。”于是,他们一起在船上等着。

船夫装着十分着急的样子,商人的伙伴说:“我们一起去找他。”到了商人家里,商人的妻子对船夫说:“你之前来敲门的时候,我丈夫早就走了,我正要开门告诉你,可你已经走远了。”

船夫说:“可能我们走的不是同一条路,所以路上错过了。”接着,他带着怀疑的目光看着商人的伙伴说:“我走以后,你在船上总该见到他了吧?你说他现在哪里去了?”

在船夫的怂恿、挑拨下,商人的妻子就抓住商人伙伴的衣服大哭大叫说:“你谋财害命、心多狠呀!”邻居们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那人送进了县衙,县令问明原由后觉得事有蹊跷,就暂且把人关进牢里。

(Fotolia)

县令命其他人暂退,单独讯问商人的妻子。商人的妻子把船夫催人的前后情况,详细地叙述了一遍。县令说:“你说清楚,船夫敲门时是喊‘娘子’还是‘官人’?”

商人的妻子说:“我听得清清楚楚是喊‘娘子’,决不会记错。”于是县令就单独讯问船夫,船夫也承认是喊娘子,不是喊官人。

县令继续升堂审讯,而且堂上十分威严,堂役比之前多了一倍,一个个脸色严肃、杀气腾腾。船夫心虚,身上冒着冷汗、脸色变得苍白。

县令惊堂木一拍,他不觉哆嗦了一下,这一切都没逃过县令眼晴。于是,县令瞪大眼睛望着他大喝一声:“船家你知罪么!”船夫低声说:“我有什么罪?难道怪我不该租船给他们?”

县令说:“你催商人上船,应当是叫他,为什么不叫商人反叫他娘子?显然你知道商人不在家。你既是催人上船,就应当等他一起上路,为什么喊一声转头就跑?显然你这是虚幌一招,想借此说明你与商人没打过照面。你干了坏事,企图让别人替你顶罪,所以故意转移视线,唆使商人妻子诬告好人。你说是也不是?”

船夫继续抵赖,县官说:“看来你是不见棺材不流泪!衙役们,把他的赃物呈上来!”原来他在审讯前已暗地派人去抄船夫的家,审讯时衙役们已向他示意,赃物已到手了。衙役们把搜获赃物的经过说了一遍,船夫哑口无言只好低头认罪,整个人也瘫倒在地上。

老百姓都称赞说:“县太爷真是明察秋毫呀!” @*#

资料来源:明.祝允明《野记》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阮孝绪从小很孝顺,个性沉静。十五岁时,父亲曾勉励他用功读书,但他却说:“我希望....
  • 清代,山东福山县人安某,确有速行奇技,他一天可走五百余里,人们称他为“安飞星”。他也沾沾自喜傲视于人,甚至还常常仗技欺人....
  • 这正应验了老百姓常说的话:是你的东西丢不了,不是你的别争,争也争不来。老天有眼.....
  • 良心一听娘说是天鲤神鱼,也害怕起来。他背着天鲤神鱼到镇上.....
  • 朝时江苏江阴有个叫张畏岩的人,学识丰富,很擅长写文章,在当地颇有名气。万历甲午年,他参加科考结果榜上无名,于是就在榜前骂主考官有眼无珠,不识有才学的人。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评论